第四百六十六章 唯恐天下不乱的赵煦 (第2/2页)
则是为了贸易。 从登州到高丽,海上距离很近。 只要开通一条稳定的航路,每年至少可以赚取数十万贯的税收。 甚至还可以为未来忽悠高丽人使用交子打下基础。 交子这种东西。 赵煦虽然金融知识储备不多,但也明白,若只是在大宋流通就太蠢了! 应该让交子走出去。 让全天下人都享受到大宋高价值货币的福报。 “卿此番回国,务必将朕愿与贵国加深贸易往来的好意,转告贵国上下。”赵煦说道:“并待朕向高丽王问好。” “陛下美意,贫僧一定转达给我国国王。” “嗯!”赵煦颔首,对释义天道:“朕听说贵主喜欢诗词,故而命人准备了几篇我国词臣的诗篇,赠与贵主,以便赏析!” 说着赵煦就拍拍手。 冯景托着一个玉盘来到了释义天面前。 玉盘中装着的都是大宋知名诗词大家的亲笔真迹! 其中,就有着苏轼近来新写的一篇词。 释义天见着,那些诗词真迹上的署名,咽了咽口水,立刻拜谢:“陛下厚爱我主,贫僧代我主再拜谢恩!” 如今的高丽国王,正是释义天的胞兄。
释义天当然知道,自己的哥哥的软肋在哪个地方? 诗词! 是的,他的哥哥,自幼酷爱诗词,仰慕大宋文人的风采。 可惜,因为辽国阻隔,大海隔绝,一直不能欣赏到大宋诗人和词人们的文章风采。 所以,释义天知道,他的胞兄只要看到这些诗词,定然欣喜若狂。 尤其是那篇署名:东坡的词。 在他胞兄那里,价值连城! 赵煦摆摆手,道:“卿不必如此大礼。” “朕及朕皇考,对贵国可是寄予厚望……” 释义天躬身不语。 高丽和大宋的接近,两国都清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两国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辽国。 相对来说,高丽比大宋,有着更切身的危机意识。 在过去,辽国人多次大举入侵高丽,让高丽夜不能寐,时刻担心亡国。 到现在都还占着高丽的保州。 高丽人一直在为了这个事情和辽国人打嘴炮官司。 所以,尽管如今的高丽王已经即位两三年了,但却还是没有派人去通知辽国册封,也没有按照惯例遣使朝拜。 这就是大宋和高丽关系迅速接近的背景。 这些事情,赵煦心里面清清楚楚。 所以,在释义天第一次入朝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刻意拉进和释义天的关系了。 如今,更是进一步释放善意,不仅仅赐给其紫袍袈裟,还针对性的搜集了十多篇诗词,作为敲门砖。 释义天听着赵煦的话,他低下头去。 “陛下的意思,贫僧会原原本本转达给我国国主。”他沉吟了许久后,才选择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回答。 对高丽来说,他自然是希望,通过和大宋之间的关系,来倒逼辽国在边境问题上让步。 这叫挟寇自重,也是争取统战价值。 但高丽人绝不想激怒辽人,引发辽国大规模入寇。 哪怕他们其实没有恐辽症——高丽人曾经击败过辽国。 赵煦眯着眼睛笑了笑。 无所谓的! 明天他就会在接见辽使耶律琚的时候,不小心说漏嘴的。 就是煽风点火,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最好挑起辽人和高丽的战争。 这样他就可以卖军火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