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04.第204章 军方考察队伍出发 (第1/2页)
杨晨很无奈。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因为重构性纳米陶瓷产量不足,穆青思不让他制造真空隔绝特种玻璃。 可是,他现在真的是急需真空隔绝特种玻璃,来制造出一台负能压吸能器。 这东西他有大用。 好说歹说,总算让穆青思答应,暂时生产二十公斤真空隔绝特种玻璃,杨晨算了算,这点真空隔绝特种玻璃,用来制造最简陋、最小型的负能压吸能器,还是够用的,也就罢了。 随后,侯旭楠又打开能量粒子对撞机,向杨晨展示了他的另外一个研究成果:通过电子管,当然,是超级电子管对能量粒子对撞机进行简单的自动化cao纵。 就看到他通过专门的电子管程序编辑器,编写了一些简单的命令,比如说定时生产、功率调整等,但都是很简单、很粗放的功能。 基本上,哪怕现在最差劲的电子芯片,其所能达到的功能在现在这万倍甚至几十万倍以上。 穆青思看得直摇头:“为什么你们不开发抗能晶体管的技术呢” 她作为军方的人,还是清楚前苏联的那种发展电子管技术而不是晶体管技术的考虑,不能说不对。 毕竟,在那个冷战的时代,地球的确是随时可能爆发核战争。而且军用品也跟民用品不同,不太看重性能有多先进,而更看重稳定性、抗干扰能力。 所以,她还是能够理解侯旭楠的技术开发用意的,也知道开发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的电子产品,这是必需的。但是,从电子管技术开始,这也太落后了吧 没错,军用品并不在乎性能有多先进,40年前摩托罗拉开发的8位、16位单片机芯片,至今仍然在很多军工产品上使用,而且还是那种比较先进的军工产品。开发者并非不可以选择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芯片,但出于稳定性考虑,还是选择了那些老掉牙,稳定性却久经考验的落后芯片。 但是,再怎么说,那也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晶体管芯片。一平方厘面集成的芯片数量,至少也是几万,运算速度最少也是上百万以上每秒。 可现在侯旭楠弄这个呢 能有什么运算速度哪怕最原始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都比这个强吧 侯旭楠苦笑摇头:“我们当然想要开发晶体管的抗能量粒子对抗环境技术,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技术力量远远不够,根本没有办法开发出来。毕竟这种技术,必须从零开是一步步搞出来,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力量能做到的。” 杨晨手下现在的研究团队核心,也就侯旭楠,赵建树和周旭正三个人。 周旭正还是搞抗癌药物的,和能量粒子科技完全不沾边。 而赵建树更擅长的也是金属材料的研究,和晶体管这种电子技术,也是相差甚远。侯旭楠如果不是已经触碰到了能量粒子理论的雏形,不得不对材料、机械、电子、高能物理等学科都有所接触,他也开发不出来超级电子管。 当然,核心之外的普通研究人员,还是有些的。但这些人只能打下手,根本还没有成长起来。 毕竟周旭正的制药研究团队,因为罗忠的背叛,几乎被一扫而空。侯旭楠和赵建树二人也都是独立搞研究,根本没有什么研究伙伴。杨晨又是宁缺毋滥,所以现在出了三个核心以外,其他人数不多不说,还不堪用。 这让杨晨越发渴望洪不器他们的加入了。现在的研究团队,根本就是草台班子啊 “这倒也是。”穆青思很理解对侯旭楠提到的困难。 毕竟,现代科学研究和以前已经不同了。随着科学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依赖于团队了。科学拓荒时代那种区区一个人就可以从零开始搞出惊世成果的可能已经近乎不存在了。 况且,民间的科技水平,怎么能够跟军方相媲美呢 “穆少校,我们愿意无条件移交现有的所有抗能量粒子对撞环境的技术资料给国家,作为国家和军方研究抗能量粒子对撞环境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参考。我们民间的技术水平,还是不如国家和军方,这项重任,还是由你们来完成吧。” 杨晨开口提议:“但是我们希望,超级抗能晶体管技术出来之后,能够给我们共享,我们用作民用。” “那不行。这种技术本来就是军用的。民用也用不上啊。”穆青思摇头拒绝。 杨晨笑了,指了指厂房的方向:“怎么会用不上呢重构性纳米陶瓷的生产不久用上了吗以后还有更多能量粒子理论指导下的新材料生产,那统统都是能用上的。” “好吧,就算能用,你想得也倒是挺美的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