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章 黑暗之中的那盏灯  (第1/2页)
    太后正和几个宰辅商议政事,闻讯后不动声色的先把事儿处置完毕,随即令人去打探。    “太后,是官家叫停了斋醮,还说此为永例。”    罗崇勋一脸欲言又止。    太后没看到,“把那个逆子叫来!”    官家昂首挺胸走进了偏殿。    “谁让你叫停了斋醮?”太后平静问道。    “大娘娘,斋醮民间可为,帝王不可为。”赵祯早就准备好了说辞,“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帝王好斋醮,便会有臣子投其所好……大娘娘,先帝当年耗空了府库弄的那些东西……难道真是先帝一人所为吗?    王旦,王钦若等人,难道就没有罪责?身为宰辅,不知劝谏君王也就罢了,竟然投其所好,鼓动先帝去封禅,大张旗鼓的斋醮。”    “逆子,你想让先帝沦为千古笑柄吗?”太后森然道。    当赵祯停掉斋醮的消息传出去后,民间自然会反思……先帝弄的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是真是假?    加之这些年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那股子怨气总得寻个地方发泄,先帝这个死人就是最好的靶子。    “大娘娘,不能将错就错……不能以天下为代价去保先帝的颜面!”    “拿家法来!”    ……    第二日,李献带着好心情进宫。他觉得自己对赵祯的改造步入正轨,可喜可贺。    “官家呢?”    本该在西阁读书的官家却没了人影。    “官家病了。”    李献心中一惊,急忙去探视。    赵祯趴在床榻上,天气渐渐暖和,就盖了一床薄被,看着颇为痛苦。    “这是……”李献突然捧腹,“挨了一顿?”    赵祯干咳一声,“我是不小心摔了。”    “是吗?”李献半信半疑,“对了,你停了斋醮之事,太后那边如何说,可曾呵斥责罚?”    赵祯淡淡的道:“太后夸赞我英武果断,有太祖皇帝遗风。”    ……    李献出宫时,再度遇到了静贤等人。不过此时他们背着包袱,看着是要回去了。    “定远侯的大恩大德,贫道记住了。”静贤微笑。    看着他们远去,送李献出来的内侍担心的道:“侯爷,这些人可有道行,被他们记恨上了,您还得小心为妙。”    “真正的道人,必然是心无欲念,名利欲望不沾身,不执着于个人荣辱,这才是道行。就静贤这等心胸狭隘之辈,若真有道行,老天无眼!”    李献压根就不怕这个,等出了宫城,看到西北刀客后,心中就更笃定了。    第二日,狄青来了。    “军中如何?”李献随口问道。    “同袍们颇好。”狄青很是平静的回应。    昨日挑衅他被毒打的两个军士此刻正在医者那里躺着。    “那就好。”李献坐下,“今日给你说说大宋的局势。”    狄青一怔,“先生,武人不该学这些。”    “愚蠢!”李献蹙眉,“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哪里能分开。打个比方,此刻令你统军出征北辽,你要采取何等战法?”    “弟子?”    狄青不敢想。    “说!”李献手握戒尺,有些想动手的意思。    “弟子以为,当下大宋与北辽互通有无,想瞒过北辽密谍出兵不可能。故而当以堂堂正正之势出击。”    “然后呢?”    “一路打过去。”    “速度呢?”    “不可急切。”    “可我说必须急切!”    狄青愕然,“先生,北辽兵力雄厚,一旦攻击急切,便容易被敌军抓到机会……”    “当下朝中乃是太后垂帘与宰辅们共治,官家没法做主。太后的心思是稳住局势,冯拯老迈,不会干涉。王钦若为首相,必然对出征不满……”    “先生,这是为何?”    “他为首相,任何事都是第一责任人。王钦若会看好对北辽之战吗?”    “不会。”    “太后求稳,王钦若不看好,其他人等暂且不说。你若是缓缓攻击,一旦战事胶着,你觉着朝中会如何?”    狄青低下头。    李献喝了一口茶水,真香啊!    他美滋滋的喝着茶,甚至还逗弄了一下在脚边打盹的来福。    狄青抬头,眼中发亮,“太后求稳,王钦若不想多事,若是战事旷日持久,或是胶着不前,朝中多半会生出退兵的心思。故而从战阵手段去琢磨,是该缓缓攻击。可朝中却不会给这等机会。如此,当速战速决,只求取得战果,随后撤军。”    “这是什么?”李献笑道。    “朝政。”    “你若是统军大将,不懂朝政,那么,此战你便会打成糊涂战!”    “弟子,明白了!”    狄青起身行礼,出了一身冷汗。    恩师说自己不懂兵法,可这才是最上乘的兵法啊!    少年用崇敬的目光看着先生,却不知先生正在神游于外。    对于大宋而言,此后最大的麻烦不是北辽,而是西北党项李氏,以及交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