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各有难处 (第1/2页)
烈军攻占顺化渡和红林渡,成功开辟粮道的消息传后,皇帝和中枢大员们非常震惊,宰相梁乞申马上建议皇帝,准备撤离兴庆府,到河西建行帐以策安全**中文网*最小说章节* 李仁忠坚决反对形势远没有危急到撤离京都的地步,此策绝对不可行,以免动摇军民之心 “我也没有说马上撤离”梁乞申说道,“但我们必须做好这种准备,以防形势骤然恶化,措手不及大夏自立国以来,虽然屡遭宋辽攻击,大宋甚至兵临灵州,但我们却是第一次在今天这种情况下被敌人逼近京畿” 梁乞申这句话一说,李仁忠黯然苦叹,皇帝和其它几位中枢则是悲苦无语 今天是什么情况?李乾顺自三岁登基开始到现在快四十年了,这四十年里王国内忧外患战争不断,国力遭到了空前消耗,至今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正因为危机重重,李乾顺十六岁亲政后力推政,但政严重损害了党项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这使得朝堂上的汉蕃矛盾愈激烈,远甚于李乾顺亲政之前的外戚专权之祸这种情况下,大夏王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它就象一匹伤痕累累的西北狼,虽然看上去雄风犹存,但其实不堪一击大夏国祚摇摇欲坠了,契丹人瞬间败亡的灾难有可能在大夏重演 从皇帝李乾顺、宰相梁乞申到中书、尚书,大家都清楚目前地财政状况,大夏的的确确打不起这一仗 虎烈军三月动攻击进占前套,兴庆府为此不得不紧急集结军队西夏全民皆兵,军队一旦集结,不但耽误农耕畜牧,还消耗粮食,时间越长损失越大到了六月,虎烈军开始南下攻击贺兰山,这一仗肯定要打好几个月,西夏人又要耽误秋收秋种,所以今年的收成可想而知,假如宋军再从陕西一线动攻击,那对兴庆府来说就是个噩耗了 “大宋人北伐幽燕之前,连续攻击我们五年好不容易议和了,晋王又要打代北,连续数战没有取得任何战绩,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前年大宋动西征,几十万大军两路夹击,早已严重亏空的国库是雪上加霜”梁乞申摊开双手,摇头苦叹,“今年大宋再次动西征,事实上他们的时机选择得非常好,我们已经无力抵抗” “现在很多人都在骂我,说我把军队集中在京畿,只顾夺取军权,不顾社稷安危”梁乞申苦笑,“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把京畿军队调遣到南北两个战场,兴庆府就要调拨多的钱粮军需到前线,就要征调多的民运送粮草辎重,但兴庆府做不到,不是不想做,而是国库空虚,确实无力去做” 梁乞申大吐苦经,半真半假,不过国库空虚,钱粮武器严重度短缺是事实,就目前形势而言,集结主力于京畿,依靠黄河、贺兰山之天险,京都之坚固,重兵防御,的确是最好的也是唯一地办法 消极防御可以节约钱粮而敌军千里远征消耗惊人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战争地胜负最后就是拼钱粮谁能坚持长时间谁就赢了 前任宰相薛元礼和一帮汉臣就是坚持消极防御地策略而党项权贵们不同意多少年来党项人在西北顽强支撑靠地就是积极防御策略这是大夏立国地根本策略汉人却要把它改掉这势必严重危及到国祚安危党项人怎能同意? 梁乞申出任宰相继续坚持消极防御地策略仁多保国打算调集多地军队到北线战场以包围虎烈军但梁乞申最后说服了皇帝和中枢大臣只给了仁多保国五万人而最重要地一个理由就是没有足够地军需 战局地展证明梁乞申地决策没有错误如今虎烈军打通了黄河东岸粮道地安全得到了保障仁多保国地计策失败了当务之急就是把北线兵力撤回来死守京都舍此以外再无他策但接下来地问题是宋军如果动攻击李察哥在南线肯定守不住他也要撤回来最后双方在兴庆府决战夏军能否守住京师?所以必须要做好京师失守地准备当宋军和和虎烈军会师之后京畿形势危急皇帝必须撤离带着行帐转移到河西确保大夏国祚长久坚持下去 梁乞申地策略很悲观对夏军坚守京师没有信心这源自财政空竭和汉蕃矛盾但皇帝不愿做个懦夫他要和西夏军民一起战斗因此他拒绝了梁乞申地建议急召仁多保国和李察哥回京共商卫国大计此时此刻党项人要不计前嫌放下仇怨齐心协力否则亡国 就在眼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