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_第515~516章 中华帝国海军的准备和电子工业崛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15~516章 中华帝国海军的准备和电子工业崛起 (第3/4页)

的认为交给护航的护卫。

    同时,来自水下的威胁依然是航空母舰首选的防御对象。由于中华帝国的宋级潜艇空气强大,静音系统发达,基本上接近大洋噪音了,因此海军在梵净山级航母上增加了多部声纳系统和阵列,多达25套,以及一部水下拖拽式的声纳阵列,可以严防航母反潜盲区。由于航空母舰太过巨大,原本在武当山级航母的后面布置了两座用于释放深水炸弹的弹射器,被证明不理想,如今在梵净山号上增加了三部,分别在航母的其他三个方向的飞行甲板下面的突出平台上,强化反潜能力。

    动力系统的提高是中华帝国在战后十年间发展为迅速的一项成就,得益于中华帝国称霸世界海洋,使得中华帝国的商船增加,各国也从以前在英国那里订造船只改为在中华帝国订造,促进了中华帝国造船业的巨大进步,从而使得中华帝国的船舶动力系统飞速发展。

    梵净山号航母上面便安装有上海船舶重工的镇山法宝xbx-3000齿轮传动的蒸汽轮机系统,该系统打破了北洋科技重工旗下的帕森斯公司的帕森斯轮机系统的垄断,另辟蹊径,打造出中华帝国国人自己研发的先进动力系统。

    安装了xbx-3000蒸汽轮机系统的梵净山号航母,其锅炉数量只有8座,比武当山级20座锅炉少了一半以上,但是速度却反过来提高了一些。两套xbx3000蒸汽轮机系统,双轴推进,航速达到了31节,比武当山级航母了一节。节省下来的空间增加了几个燃油舱和食物冷冻舱,使得梵净山级航母的续航力达到10000海里/20节,自给时间长达六个月。

    由于只建造一艘梵净山号航空母舰,因此中华帝国在战后十年间的科研成果就要在她上面体现。与其说梵净山号航母是一艘强大的航空母舰,不如说她是一艘帝国海军用来测试和检验技术装备的试验舰为恰当。

    在电设备方面,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雷达系统的建设了。

    梵净山号搭载了用于战场搜索的l波段雷达两部,一部对空0公里),一部对海搜索,属于大面积的战场搜索,精确度不高,只用了给高指挥官做战略部署提供情报。对于战术指挥官来说,给他们专门配备了s波段雷达两部,一部对空搜索,一部对海搜索,可以较为精确的锁定海面上的舰只和空中的飞机,并能够较为精确的计算出对方的大致速度、高度和方向。

    这是主雷达系统,位于舰岛上方。还有x波段的火控雷达系统,主要用于对武器系统的指挥,在梵净山号上体现在对火神密集阵的半自动化指挥上面,为后来中华帝国海军在主力舰上将中央火控指挥仪和各级主炮连接起来,由中央火控指挥仪统一指挥,大大提高了主炮射击的效率和精度。

    对于雷达系统的进步,得益于中华帝国在晶体电管上面研究的突破。自从特斯拉等一批专家们接触过蛟龙号之后,便陆续开始对蛟龙号上面的电设备进行研究,由于王辰浩要求他们必须保证把设备拆下来还得完好无损的安装回去,否则就砍了他们的脑袋,因此特斯拉等人非常的小心。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他们受益匪浅,自从特斯拉第一个制造出来足有手榴弹那么大的晶体电管成功后,电管技术已经得到了印证,只欠缺的是工艺制造水平。战后的中华帝国科技大爆炸,经济高速发展下,工业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上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晶体电管的生产和制造成熟化和缩小化。

    到了1925年,中华帝国的晶体电管已经降至火柴棍儿粗细了,各种基于电路的设备陆续得到小型化。电冰箱、空调、电动洗衣机等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化量产,价格也越来越平民化。

    但那都不是电工业兴起的标志。标志着中华帝国电工业革命的是电视机和图像传真机的出现。

    首先,电视机是由费罗?法恩斯沃斯、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和李明道三人各自独立发明的,但是三人发明的电视是有区别的,费罗和斯福罗金的电视是机械扫描电视,李明道的电视则是电电视。

    中华帝国把1925年10月2日李明道在北_京的一次电视公开播放实验中,在电视中成功的扫描出位于帝国广场上的光华大帝金像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

    第一台电视机的面世对于全世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技术大爆炸,此前只有电影的时代进入到了电视时代。中华帝国的电工程师李明道博士发明出来的电视机,很在1927年,中华帝国的中央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李明道发明的甲号电视机原型机被送入中华帝国皇家博物馆珍藏,同时帝国皇帝王辰浩也提名李明道为明年的中华国际宝星奖技术发明奖的候选人。

    同年,李明道发明出丙号电视机,造价为8300龙币,很在北洋重工成立的电视机厂投入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台量产的电视机,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亲自为该生产线剪彩,并命名为中华牌电视机,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奢侈品。

    伴随电视机的出现,还有另外一个电设备震惊了世界,那就是中华帝国首次实现了彩色图片传真技术。

    1927年12月8日,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驻柏林别动处肖乃武少校用一部传真机将他刚刚空中侦察到的基尔造船厂内的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动工场面的照片直接发回了北_京情报局总部,画面质量很清晰。肖乃武少校使用的这部传真机便是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南海博士发明的,由于先被情报局掌握,因此没有第一时间进入市场,而是作为中华帝国情报局特工人员用来传递侦查照片之用。

    其实,传真技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比电话发明还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恩的英国发明家于1843年发明的。但是,传真通信是在电信领域里发展比较缓慢的技术,直到20世纪20年代逐渐成熟起来。

    关于传真技术的起源说来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的通信手段的结果,而是从研究电钟派生出来的。1842年,苏格兰人亚历山大?贝恩研究制作一项用电控制的钟摆结构,目的是要构成若干个钟互连起来同步的钟,就像现在的母钟那样的主从系统。他在研制的过程中,敏锐地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这个时钟系统里的每一个钟的钟摆在任何瞬间都在同一个相对的位置上。这个现象使发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摆使它在行程中通过由电接触点组成的图形或字符,那么这个图形或字符就会同时在远距主摆的一个或几个地点复制出来。根据这个设想,他在钟摆上加上一个扫描针,起着电刷的作用;另外加一个时钟推动的一块“信息板”,板上有要传送的图形或字符,它们是电接触点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铺着一张电敏纸,当指针在纸上扫描时,如果指针中有电流脉冲,纸面上就出现一个黑点。发送端的钟摆摆动时,指针触及信息板上的接点时,就发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