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62章 石油战争 (第2/4页)
三十九年时。对石油的消费已经达到了3400万吨,石油和石油化工的作用不再是军事燃油这种简单的需求了,而是取代了煤炭成为帝国大的能源消费。 条约时代里,中华帝国发动海湾战争迫使高加索联邦交屈服,将巴库石油区交给中华帝国控制。同时,中华帝国通过对土耳其的控制,扩大了在波斯湾的实控区,从开始的控制一个小小的科威特来满足中华帝国的石油供应,到控制整个伊拉克石油区连带着迫使波斯帝国、沙特阿拉伯联邦将波斯湾沿岸地区的石油开采权都交给中华帝国,使得中华帝国得以对整个中东石油区的垄断得以实现。 从中华帝国对中东石油工业区的全面控制就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华帝国政府对于石油的重视程度是成指数倍暴增的。 同样,在北美洲,墨西哥湾的石油也是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爆发第三次美墨战争的根本原因,墨西哥因为在第二次美墨战争期间夺取了德克萨斯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区,从而奠定了墨西哥十几年的超高速发展,但也因为这块石油区,美国在罗斯福上台后,通过第三次美墨战争从夺了回去。 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关键词——“石油”,它已经被各个列强国家们所高度重视起来。 面对宋教仁语出惊人的话,帝国的大臣们一方面认为他有些言过其词了,他们不相信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敢向中华帝国叫板。但另一方面,大臣们也明白宋教仁不是无的放矢,以德国目前的状态,提而走险是非常可能的。 “德国人的罗马尼亚石油区被摧毁了,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恐怕很难恢复。可以说德国人现在国内的石油储备和成品油撑不到一个月时间,因此说德国人会为了石油而铤而走险是非常可能的,这点我赞同宋大人的话。” 任内务大臣常克勤做出了陈述,但他也有不赞同的,于是接续说道:“但我不认为希特勒敢向帝国宣战,先不说我们拥有强大的核打击力量,单单是常规军事力量,也不是德军可以抗衡的!” “我也赞同常大人的观点!”任国防大臣张自忠上将这时做出了表态,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超过中华帝国。这是作为帝国国防大臣的一门必修课,任何一个想要挑战中华帝**事力量的国家都将被列入黑名单里。 “不过!”张自忠接着话锋一转,道:“德国很有可能铤而走险的进攻苏联,但前提却是帝国阻止美国、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向德国提供石油的通道。只有那样会逼得德国去攻击苏联从而获得石油资源。” “德国的石油储备只够其工业和军队运转一个月的,期间可以从意大利、西班牙等盟国借调一批石油,再借助土耳其从帝国手里购买一批石油,苏联虽然会漫天要价,但德国人可以忍一段时间,德国从美洲各国购买的石油当中35%可能会被协约国破坏,这样算下来,德国的石油可以支撑四到五个月时间。如果罗马尼亚石油区不能恢复的话,不出一个月德国就会做出选择,到底是向帝国低头还是选择军事入侵苏联。”任财政大臣吴梓楠眼珠一转儿,已经心算出了德国做出各种行动的数学概率。 农工商大臣胡文廉也发表看法。道:“德国作为世界强国之一,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这种黑色易燃的液体的严重缺乏而被迫辗转于战火。英国与德国作为欧洲两强,其竞争关系早在19世纪末就已白热化,并终通过一战来一决雌雄。但帝国的介入,使得一战中的英德两国未能决出胜负。从而未能解决双方的根本矛盾,也就自然而然的给二战埋下了祸根。石油储量为丰富的中东被中华帝国独占,从而弱化了德国挑战东方超级霸权——中华帝国的能力。但英法两国为了保持这种己方占优的竞争态势,早在德国再次发动战争机器之前。就开始了旨在阻断石油供应的对德贸易战。” 宋教仁问道:“你所指的是?” 胡文廉直接道:“就是罗马尼亚!我在进入帝国农工商部之前,一直在研究石油问题。罗马尼亚是欧洲大陆唯一的富油区,自然而然的就会成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经过胡文廉的分析。王辰浩和一干大臣们很了解到了罗马尼亚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 英德两国基于石油的争拗,在罗马尼亚表现得为激烈。作为贫油国家,德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在“一战”以后仍未得到解决,一直被中华帝国捏住金融命脉而被迫从中华帝国进口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除了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苏联等国之外,罗马尼亚是德国主要的石油来源。随着英德争霸局势的不断紧张,从美洲开往德国港口的大部分输油航线被英国海军所封锁,尽管德国海军也能够进入大西洋了,并且较英国海军有着实力的优势。但是德国缺乏海外军事基地,在大西洋“姓中”的情况下,同样要看中华帝国海军的脸色行事,实际上美洲石油航线依然在中华帝国的掌控之下。经济危机后的德国,跟中华帝国的关系急转直下,德国为了防止战争爆发后被中华帝国捏住命脉,必须要转移石油进口国和进口线路,因而罗马尼亚在德国地缘政治版图上的角色便愈发吃重。 自高加索巴库石油区被中华帝国管控之后,罗马尼亚便是欧洲的大产油国,而且地处东欧、中欧和东南欧交汇处,不但向欧洲各地战场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东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处,同时还是中华帝国的巴格达欧亚铁路干线的重要中转站。控制罗马尼亚,无疑将改变战争双方的势力消长。重要的是,罗马尼亚尚属农业国,石油开采和消费能力很低,外国资本是本国各地矿井的实际主宰者。 由于罗马尼亚在一战前一直都是协约国阵营国家其中,因此协约国阵营国家控制着那里的石油。其中英荷石油公司占有398%,法国占166%,美国占125%,中华帝国占8%,罗马尼亚本国仅占17%。 事实上,自“一战”以来,英德两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攻防一直没有停止过。1916年11月,德军侵占瓦拉千平原。夺取了罗方全部石油设施。英国随即派特工潜入该国,成功摧毁了70多座炼油装置,烧掉80多万吨原油和石油产品。尽管德国事后花了五个月恢复生产,但产量始终未恢复到原有水平。 德国把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列为其战争准备的重要一环。因为后者至少提供了德国石油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在经济上控制罗马尼亚,德国法本化学公司向罗方购买了价值1700万马克的粮食,同时提供了1360万马克的工业产品,贸易额从1934年的1096万龙币猛增至1937年的3亿龙币。作为交换,德国要求罗马尼亚增加对德国的石油出口,并提出用军备抵偿石油费用。次年,德国还给罗方提供了25亿马克贷款,用来购买德**火。两国还按照德国动议。成立了以石油经营为主的德罗联合公司。 英国人显然不希望看到德罗两国的合作,因为罗马尼亚石油不但会使日耳曼战刀为锋利,精心筹划的对德经济战也会就此破功。在伦敦方面看来,“如果德国控制了罗马尼亚。那么英国的经济战将不会使德国受任何损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