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骑兵和马队 (第2/2页)
边的马队立刻调兵五百前往迎击。两支骑兵很快就开始了第一次惨烈的碰撞。 李自成的马队分轻骑和精骑。 所谓轻骑,也就是以皮甲为基本防御手段,腰刀为基本进攻手段的兵种。这种骑兵对战马的要求不高,是匹马就能勉强凑合着上,战场上一般用作站前侦查、传递书信军令,或者在地方侧翼灵活机动,找战机突击一下搅乱对方阵脚,然后就是敌军崩溃之后追击敌军使用。作为高速机动力量,虽然轻骑的战力远远不如精骑,但却是关乎胜局的重要砝码:所以,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所谓精骑,在闯军军中而言,就是将从官军手里缴获的战马集中起来仔细挑选,选出最好的一批,再配以同样是缴获品的明将甲胄凑成的精锐骑兵。但也仅此而已,所以只能称呼为“马队”。 在这个时代的东方,就连蒙古人和女真人都没有完全搞明白骑兵和骑兵战法,或者委婉点说,对骑兵的运用还没能使东方的骑兵发挥出最大威力。 早先的蒙古马以耐力见长,蒙古人征服欧洲的战例已经算是耳熟能详。但时代在发展,蒙古人致胜的两件法宝:战马的耐力和弓箭的射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战马,因为不合理的阉割而导致种群退化,而弓弩,则因为蒙古人没有完整的科学研制体系,一直都是没什么变化。停滞,就意味着落后。 当西方的板甲甚至哥特甲出现的时候,普通弓弩的光芒就显得黯淡了许多。
典型的东方骑兵战法是,战马高速机动,寻找有利战机,如果条件允许,就冲过去杀一阵;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就赏对方一阵箭雨,如此往复几回,对方侧翼基本会崩溃;如果对方用骑兵迎击,首选应对方案就是用弓箭解决,如果来不及用弓箭,那就对着冲吧!基本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套路。这种战法小巧而精致,需要总指挥官和各部队的指挥官有着超出常人的战术眼光。 而中原王朝历来更是将骑兵用得小心翼翼,因为战马不是随便能搞到。这一切,就决定了东方的骑兵战法看起来更有艺术性。什么时候用,用在什么地方,出击到什么时候为止等等,都是事先算了又算,衡量了又衡量;最后到了战场上,两个名将对阵的战局,简直就成了一件惊世绝伦的艺术品,值得人们去反复品味。 相比之下,来自西方的骑兵战法就显得粗犷而有力,更像是骑兵。 一开战,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几乎是一板一眼,即便是到了后来的一战,在马克沁“突突枪”凡尔登一战扬名之前,大伙儿都是一板一眼地按规矩来。 怎么打?如果没有火器,一般就是双方约个时间地点开“片”。开战之前,彼此在对方的视线内排兵布阵,然后双方主将跑到战场中央,你来我往谈一谈开战的原因,都表示自己为正义而战,接着豪言壮语加胡言乱语之后双方各回己阵,号角一吹,大伙儿上! 先是弓弩发言,这个不分先后,你射我射,来回几轮之后,除非在弓弩手交手的过程中几直接崩溃的情况之外(英法百年战争中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法国的重骑兵甲胄华而不实,稀奇古怪的装饰太多,影响行动,结果在一开战的时候就被英国的长弓完爆),弓箭发言完毕之后就是骑兵登场,一般是重骑兵在中央,轻骑兵掩护重骑兵两翼……双方同时出击,开“片”。 一旦交手,并不是常人想象中那种立马原地你砍我也砍,而是同时冲刺擦肩而过,比的是骑兵的心理素质和捕捉那一瞬间出手机会的战斗技巧,最后就是看看各自马背上还有多少人竖着。 直来直去,不耍花招,实力与实力的对碰。 翻阅整个西方的战争史不难发现,西方冷兵器战争中的战斗比较“绅士”,偶尔出一个汉尼拔式的“奇袭”就成了“军神”,放在东方,这样的将领每个朝代一抓一大把,第N代导演们都懒得把他们拍成大片。 闯军的“骑兵”因为仓促成军,基本靠实战慢慢总结经验,所以暂时还是处于“马队”的阶段;而方家的“马队”,因为很少有实战,从来都是靠前田桃搬来的一整套“理论”来训练,这一次交手,算得上是方家马队的第一堂“骑兵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