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01 铁马弯刀震天下 (第2/2页)
军返回本土,干什么去了和忽必烈他们不再进攻南宋一样,夺取可汗之位去了” “福兮祸兮真的难以捉摸,旭烈兀带走了大军之后,留下的西征军继续西征,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的威名最后败在了马木留客王朝” “一二六零年,阿里不哥在大多数蒙古部落的支持下在首都哈拉和林登上了大汗位置,就在这个时候” “忽必烈回来了,他之前攻打的是鄂州,虽然想要在哥哥死后立刻赶回首都,但是战况不许” “所以在南宋议和之后立刻赶了回来,可这个时候阿里不哥已经当上了大汗,忽必烈改变了行程” “转道开平,在一些部落的支持下自称大汗,一二六零年四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 “同年十二月,忽必烈封吐蕃的八思巴为国师,着手重新创制蒙古文字,虽然他的爷爷铁木真之前已经创制了蒙占文字” “但那是占领的文字,并非是蒙古帝国自己的文字,所以忽必烈不仅是有着野心,更是有着远见” “一二六四年,忽必烈最终战胜了阿里不哥,当上了真正的大汗,随后迁都大都,但这四年的战争下来” “蒙古帝国实际上已经分裂了,支持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国拒绝归顺忽必烈而实际上已经独立” “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结盟对付忽必烈,拔都创立了金帐汗国,旭烈兀创立了伊儿汗国” “偌大的蒙古帝国实际上已经分成五股力量,相互之间或结盟,或征战,到了一二七一年” “忽必烈宣布了建国号召,改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的大哉乾元,虽然没有统一整个蒙古帝国” “但名义上四个独立的汗国依旧承认忽必烈,这对于忽必烈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他看上了更为富庶的地方” “早在一二六零年,忽必烈就有了这个想法,但蒙哥战死,他不得不回来争夺大汗之位,如今相对稳定,他再次升起了这个念头” “一二六八年,忽必烈派遣刘整与阿术率领蒙古军队攻打襄阳,但襄阳是宋朝的军事重镇” “两位将军久攻不下只好转战樊城,在一二七三年正月攻破了樊城,樊城都统范天顺自杀,统制牛顺率领宋军巷战,后无力回天而赴火而死” “襄阳吕文焕听到樊城被攻破,自知襄阳已经成了蒙古的手中之物,于是在一二七四年打开城门投降了蒙古” “也正是在这一年,蒙古帝国的史天泽还有伯颜率军沿着汉水南下长江,直指建康,到了一二七五年” “投降蒙古的吕文焕率领元朝的水陆大军在芜湖击溃了贾似道的南宋水军,后人把这个称之为丁家洲之战” “一二七六年,元朝军队攻破临安,就是如今的杭州,谢太后与宋恭帝投降,陆秀夫等人随后拥立七岁的宋瑞宗继位” “文天祥,张世杰,陈宜中等大臣持续在南方抗击元朝军队,到了一二七八年,南宋军队退守到了崖山” “一年之后,张弘范在崖山攻灭南宋海军,最后的反抗被击碎,陆秀夫和八岁的小皇帝投海而死” “至此,南宋灭亡,两年之后,忽必烈在归顺的安南国设立了安南宣慰司,一二八二年,忽必烈派遣唆都进攻占城” “但在占城军队的奋力抵抗之下,唆都战死,蒙古军队在一二八四年撤回,但撤回去的蒙古军队” “再次找到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归顺的安南并不老实,总有一些小动作,于是忽必烈立刻派遣自己的儿子镇南王脱欢出兵安南” “这一战脱欢胜了,安南王逃离都城,逃进了深山老林之间,元朝军队因为水土不服而开始撤兵” “到了一二八七年,脱欢再次进攻安南,这一次,他们虽然不再水土不服,但遭到了更为顽强的抵抗” “同时由于疾病的不断发生,元朝军队的进攻再一次停滞。到了一二九三年,忽必烈再次派人第三次进攻安南” “但忽必烈在一二九四年就死了,所以他的继任者下诏不再进攻安南,因为损失太大了,但这个时候正是元朝最为辉煌的时候,你觉得怎么样” “陶先生之所以不再讲下去是因为在忽必烈之后元朝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吧”林森站起来说了一句 “我没有问你历史的走向,而是问你这一段怎么样我可是费尽心力的模仿着你的说书方式” 本章完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