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财色天下_第953章 :钱学森之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53章 :钱学森之问 (第2/3页)

学林之问一脉相连的,还有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

    这是李约瑟方在1976年时期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被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同时,李约瑟还提出了一个悖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

    在当时,李约瑟难题也一度引起了很多人的郁闷。

    是呀,中国为什么开头一千多年来走得这么好,最后居然如此败家?

    人们无法解答这个难题。

    这已经成为一个未解之题。

    只是,相对于几千或者几百年前的历史难题,人们讨论一下,也就过去了。这毕竟是历史,他们不能掌控,人们会觉得,这与现在的中国人无关。要怪,只能怪历史当中那一些当权者,是他们无能,是他们昏庸。

    可是,对于现在的钱学森之问,人们显然更为的关心。

    因为这是发生于现代。

    这是与自己息息相关。

    这不仅是自己,还是现在所处在国家的问题。

    无疑,这样的一位大师突然发出来的感慨,简直让整个国家都感到羞愧。

    为什么我们的人才没能够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当这样的一句感慨被媒体暴光出来之时,一时轰动整个中国。

    有人高呼,这是国家的耻辱。

    也有人愤愤不平,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更多的人哭泣,如果像钱老这样的一些科学家去世了,那中国更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师了。

    一时之间,钱学森的感慨,成为了当下热点,也让全民上下,一致陷入了深思。

    同时,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教授人士,试着去解答钱学森之问。

    有学者表示,教育不能批量生产,才是造成中国不能培养出民国时期大师的关键。

    也有专家表示,高考就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最大阻碍。

    也有教授表示,回答钱学森之问需要一个过程。西方的科学发展到今天,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中国想要在三四十年里把三四百年的传统浓缩起来一下子发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换句话说,并不是说中国的科学发展没有前途,而是说要有一个时间,不能太着急。

    钱学森是谁,他是中国航天之父,他是火箭之王。

    没有他,估计中国的卫星,恐怕要推后20年。

    这一位国际级的大师,他的一句感慨,震动了无数的人。

    教育部紧急开会,争对钱学森之问,提出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该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选择了20所中国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该计划将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国家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一流师资,包括聘用有关学科国外高水平教师、国内一流教师授课和担任导师;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练等经费;营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等,努力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该计划一经发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也在全国无数民众的热议当中,就此产生。

    只是,教育改革,说改革容易,做起来却难。

    教育改革怎么改革,从哪方面改革,很多人无从说起,也无从做起。

    ……

    为什么我们的人才没能够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在刺激众人的同时,也深深的刺激了张宁。

    虽然,教育改革不是张宁的事,他更多于是政府的事,是国家的事。

    但是,同为中国人的张宁,当他看到这两个问题之时,也是不由得一阵心痛。

    是呀,为什么,为什么?

    张宁其实是知道一些原因的,但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却是另一回事。

    有一些迫不急待,张宁几乎想立刻将朱青时请来。

    登录朱青时的微博,果然,钱学森之问,也让朱青时彻底不淡定了。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这是朱青时发出来的有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第一条微博。

    通过“钱学森之问”,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

    一方面是教育目标。身在儒释道文化圈的中国教育,强调伦理与知识,终极目标是君子;西方教育自古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形式逻辑理论和实验验证科学的传统,强调真理与智慧,终极目标是思想家和科学家。布莱尼茨也曾言称,中国长于政治伦理道德,西方长于数学、自然科学,终极目的的不同将两种教育距离逐渐拉大。

    另一方面是教育体制内部问题。是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有可能培养出像民国大师吗?

    另外,朱青时更批评了教育部,指出那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