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3章:册封大典,大明阅兵,为大明贺!(求订阅,求月票) (第4/4页)
承受不住昏倒,而被官宦拖走了。“这样的将士,这天下真的有可以对抗的吗。”“我撒马尔罕的勇勐将士们,若是对上他们,怕是连半成胜算都没有。”“为什么,为什么大明的将士如此强悍,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使臣汇报,他们都是吃屎了吗。”“不行,我回去后,一定要告诉爷爷,大明不能惹,太强了,太强了。”“仅仅就是目前看到这些在京师的将士,估计能挡我撒马尔罕数十万大军。”“对于大明,只能结好,不能交恶。”皮儿马黑麻双手紧握,盯着前方不断走过的大明将士,心中对自己说道。这一次的阅兵,给皮儿马黑麻对大明,是颠覆式的印象。这样的场景,真的太过于摄人心魄了。别说见过,是他听都未曾听说过的强军。爷爷帖木儿麾下的直属大军,是他曾经见过的最强军队。在中亚的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对比眼前的将士来,啥也不是!阅兵的进行,许多人的心中,开始发生悄然变化。淮西武将集团,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所有将军,长期掌兵的他们,都是看得目瞪口呆,热血沸腾。要知道这些将士,可都是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他们作为长官,除了一些直管卫所的指挥使,大部分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将士就完全换了一个模样。“假如,我率领这样的将士出战......”这个想法,几乎在所有的将军脑海中冒泡。麾下有这样的将士,建功立业,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对比武官的兴奋,文臣们在回过神来后,就显得有些担忧了。按照历史的发展,在建国后的平稳年代,文人一定是压武人一头的。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这是必然发生的情况。可现在,随着太孙殿下的出现,好似这个惯例将要被打破了。一场阅兵下来,谁都能预料到,武人的地位,将会得到难以想象的提升。就现在京师百姓的反应,都能观测出一二来。原本百姓对于军队,是反感,厌恶,尤其是兵役,心中抗拒。这是历朝历代兵役的影响。可在这一刻,不少壮年男子,心里头已经开始隐约冒出当兵的想法了。文人的精神领袖,刘三吾。此刻已经回到了翰林院中。官宦刚离开,太医还未来,他就睁开了眼睛。与其一同的,还有两位年纪差不多大的翰林院院士。一人是张信,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一人是白信蹈,江南地区有名大儒,现翰林院院士。“先生,这番下来,我等该何去何从,原以为太孙上位,当重用文臣,可如今看来,太孙殿下面善心狠,心中的野望,比之陛下都不逞多让啊!”五十多岁的掌张信,八十岁的刘三吾,七十岁出头的白信蹈面前,还显得很是年轻。而这番话,也说出了他的担忧。白信蹈也是沉声道:“此言在理,这些丘八的变化着实惊人,甚至比之兵书上cao练出来的将士,还要强上几分。”“由此可见,太孙殿下对于军事,征伐,尤为感兴趣,还有比拟陛下的天资。”“陛下年迈,自然不会擅动兵戈,可太孙殿下不同,按照记载,太孙殿下当是今年本月,才满十八。”“年轻人,难免气盛,有掌如此强军,个中野望怕是难以估量。”刘三吾听到两人的话,也是赞同的点头,叹息道:“国虽大,好战必亡。”“今日大明之强盛,在老夫看来,不见得是个好事。”“诚然,老夫有看到,对于诸多外臣来说,产生了足够的震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可边疆的征伐,又哪是因为争夺土地,草原上的威胁,是因为他们的粮食,让他们活不下去了。”“每年的朝贡,就是我大明对其救济,让他们能够勉强维持,不至于边疆混乱。”“可我大明的粮食,连自家的百姓都不够吃,怎能安抚得住这众多臣国。”“以太孙殿下的脾性,若是边疆有战事发生,亦或是不利我大明,则必将勃然大怒,兴万兵以战,至那时,将血流成河。”说完,刘三吾喟然长叹。此时,张信和白信蹈,满脸忧国忧民。半晌,白信蹈咬牙道:“佛语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们能想到的这些,陛下肯定有所察觉,只是太孙殿下十年归来,宠爱无双,即便是知道,陛下也不忍责怪。”“如今,唯有一人以性命警示陛下,太孙殿下。方可唤起陛下,殿下心中警示。”这话说完,张信面色坚毅,想要开口说话。却被白信蹈一把拉住衣袖。只见白信蹈沉声道:“我如今已有七十,这辈子也算是活够了,信,你才不过天命之年,往后还有很长的日子。”说完,白信蹈看向刘三吾,继续道:“先生,你不能去,这天下文人,尚且还需你来带领。”“如此,自然我去,当最合适!”白信蹈声音坚定的说道。刘三吾听到这话,千言万语堵在喉间,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有双手紧紧握住白信蹈,才能表达心中激动之情。便是刘三吾三人,在这里密谈的时候。承天门外大阅兵,也即将到了尾声。上卫,即宫廷十二亲卫的最后一卫,并非是锦衣卫。锦衣卫因为职责问题,并没有参与到这次的大阅兵之中。替代锦衣卫的,便是朱英直属亲卫,玄甲卫。玄甲卫的服饰,经过了朱英的调整,紧身加黑红披风的设计,显得更加精炼利落,更有一种华丽贵气的体现。他们的列队,比起前面的三十一卫,更加整齐。甚至在身高上,都是高度的统一。这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更加令人瞩目。最特别的是,在他们身上,不仅有佩刀,还有一根类似于火铳般的事物。说它是火铳吧,好像又不像,没人见过这般细长的火铳,更像是加厚的长棍。当玄甲卫出现的时候。在承天门最高地台上的朱元章,侧身看向大孙,笑道:“该你了,大孙。”这声音,带着一丝解脱,还有浓厚的沙哑。三十一声的呐喊,让朱元章的嗓子早就承受不住了。一直都是靠着兴奋和激动支撑着。而当玄甲卫出现,朱元章便决定把这最后一声的机会,让与大孙。显然,对于老爷子的相让,是没有出现在既定流程中的,完全是老爷子的临时起意。不过在这一刻,早就旁观多时的朱英,仅仅是刹那的停顿,便就回道:“必不让爷爷失望。”朱元章满意的点点头,如释重负的走下台来。一个多时辰的站立呐喊,让已有六十多岁朱元章,感到些许吃不消。这一放松,差点没跌倒。朱英眼疾手快,顿时扶住,同时对太监吩咐道:“快把龙椅搬过来。”龙椅是早就备好了的,不过朱元章之前一直不肯坐。现在这么个情况,也只能坐下歇息。刘和马上端来参茶,为朱元章弥补亏空的气血。一口参茶下肚,朱元章的气色红润了许多。朱英见此,这才开始走上前方高台。当朱英走上高台的那一刻,朱元章摆摆手,刘和马上对两个宦官使眼色。两个宦官扯起腿,分别朝着左右击鼓的鼓手飞奔过去。当玄甲卫即将抵达承天门的时候,鼓声和奏乐变得越发康慨激昂起来。朱元章的嘴角,露出满意的微笑。这是他在没通知大孙,特意的进行了修改。听到鼓乐变化的朱英,顿时就明白这都是老爷子的授意。他没有选择回头,因为此刻的玄甲卫,已经走到了承天门下。玄甲卫指挥使抬头,第一时间就认出了站在承天门上的并非是陛下,而是换成了太孙殿下。顿时,心情更为激动了起来。“直属亲卫玄甲卫,拜见太孙殿下!”“大明万岁!陛下万岁!太孙殿下万岁!!!”“大明万岁!陛下万岁!太孙殿下万岁!!!”感受到这无与伦比的气势冲击,朱英浑身都在颤抖。这不是害怕,是兴奋,是激动,是满满的成就感!有明一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观古今,为最硬气之王朝。铁骨铮铮,堪为华夏嵴梁。何其有幸,降于大明,为这大明,第一太孙。如今大明之国力,冠绝寰宇。大明之强盛,已为巅峰。即是如此,朱英有什么理由,这让这天下,这日月之所照,不皆为大明之江山。想到此处,朱英望向玄甲卫五千六百人,朗声大喝道:“全体都有!听吾号令!”“点火!”“鸣枪!”“为大明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