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章 玉玉了 (第2/2页)
宝塔珍藏舍利。 东汉以后下战乱,舍利藏于塔下石室之内,一直没有引人关注,至北魏太武帝灭佛之际阿育王寺毁于大火,舍利就此埋没于废墟之下。 直到隋文帝一统下,阿育王寺得以重建,号曰“成实道场”,又名法门寺,佛舍利也得以重见日再得供奉。 其实这是佛舍利第二次来到首都。 第一次是在高宗显庆四年。 那时候还在洛阳。 那一年法门寺的僧人入京觐见,舍利塔年久朽坏恳求皇家出资修缮。 其时李治刚刚收归皇权心情大好,武曌也急于树立母仪下的慈爱形象,于是大发善心,赐钱五千缗、绢五千匹为修塔之资,并将舍利迎至洛阳供奉三载之久。 那次圣物入京真可谓盛况空前,不仅玄奘、善导等高僧大德奉迎膜拜,二圣以及太子李弘也瞻仰圣物,还特意打造金棺银椁盛放舍利,经历过的人都记忆犹新。 据就在那时皇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每隔二十年年佛骨入京一次,一者彰显皇家对神佛的礼遇,再者可趁机修缮宝塔。 算来至今舍利封存已二十多年年,早已逾期,因而女皇下令开塔,命宰相崔玄暐、国师法藏前往法门寺主持开塔仪式,先奉佛骨至崇福寺供沙门弟子膜拜,再迎至汉中由皇家供奉。 消息传出百姓之沸腾,尤其那些年轻的善男信女。 早听过显庆年间旧事,今朝有望亲睹圣物,何等幸事? 唐命二十六年,武周神龙元年。 四月。 舍利在法藏为首的高僧护持下到达汉中城。 女皇虽没有出宫,却命王公以下大臣出城迎接,并设九部乐、明堂乐以及各种佛乐,旛盖、旌旗、宝车、佛像数不胜数,真比大驾卤簿还热闹。 神舆所过之处百姓夹道观瞻,那些虔诚的信徒甚至跪在雪中焚香燃顶,不住地诵经叩拜。 慈盛景无疑冲淡了民间对时局的忧虑,殊不知文武百官表面一脸虔诚,心里却越发忧虑。 此番奉迎佛骨绝非因为二十年之期,是别有隐情,女皇又病啦! 女皇得了什么病? 没人知道,甚至韦慈藏为首的御医也搞不清,只是她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具体病症谁也诊断不出,服药不见丝毫好转,还耽误了好几次朝会,这才命崔玄暐和法藏迎请佛骨以求功德。 舍利入宫后供奉在明堂,女皇斋戒一番,于四月十五日率群臣叩拜佛骨,祈求长生不老、风调雨顺,翌日宫中传谕,圣躬违和需要静养,朝会奏议暂停,公卿群臣皆不得请见,军国要务一概奏章上奏。 自此圣驾不出内宫,更令龋忧的是连武贤和武三思不得入见,女皇究竟想干什么? 虽十五日那见她气色尚好,但是年岁不饶人,万一她在没有人侍奉的情况下病入膏肓,或是临终乱命,或被二张之辈挟持,突然更改后嗣岂不下大乱? 对武贤这不也关乎自身安危存亡,他大着胆子请求入侍汤药,却遭女皇拒绝。 武三思素来谨慎,唯恐招惹李氏猜疑,不敢独自请见女皇,可此时禁宫内外音讯都快断了,他也只好去碰碰运气。 或许赶上女皇心情好,竟准他进入寝宫,留了一炷香的工夫被打发出来,女皇并无大碍,只是身心倦怠不愿见人,二张兄弟日夜守候在圣驾旁。 不过这次入见并未消除大家的忧虑,反而使气氛更加紧张。 不见李氏皇子,却见武家人,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武家人与二张有串通? 次日崔玄暐上书:“东宫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勿令异姓出入。” 他所的“异姓”不仅是武家人,更是指二张。 奏疏通过宦官递入后宫,女皇答复得倒很快,上官婉儿亲自出来告知崔玄暐:“圣上览奏深以为然,感念崔公厚意。” 群臣略感宽心,这便准备送武显入宫居住,哪知晚些时候上谕正式对外公布,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女皇未准允太子入宫,而是下令武三思也不准入见。 武三思反倒松了口气,这样也好,省得大伙怀疑他图谋皇位,恭恭敬敬接了圣旨,自此回到府里闭门不出。可群臣都有些慌神儿了,女皇是何情状完全不知,这该怎么办? 杨再思替二张开脱罪名时甚是精明,到这会儿全无主见韦承庆、房融也只知乘风顺旨,关键时刻八十老翁张柬之站出来,出一个可以沟通内外之人。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既是李氏之女又是武家之妇,且作为公主无干皇权,由她入侍汤药应该不会被拒吧? 张柬之干就干,舍出一张老脸亲赴公主府请太平公主帮忙,具体怎么谈的旁人皆不得知,总之当日公主便入宫请见,并顺利获准。 自此她成了沟通内外之人,每日入寝宫探病,傍晚出来将女皇和二张的情况告知宰相,以安朝廷人心…… 殿内一片宁静,武曌身盖锦被卧于榻上。这样躺着并不是因为病重,而是百无聊赖不愿意动,她甚至命宦官敞开殿门,能够让她躺着看到殿外的情景。 殿外又有什么可看的呢? 数十盏长明灯日夜不停地燃着,点点火焰照在佛像上映射出一片金光,甚至映入殿内,透过纱帐照在武曌迷茫的脸上。 求佛祛病管用吗? 武曌自己都不信,其实她心里很清楚,自己根本没有病,只是倦怠了想放个假,武曌还不到七十岁。 对于武曌来还真年轻。 她就不想见人,想一个人待着。 她主要是心灰意冷。 不知为何近来她经常做梦,梦见李治、梦见母亲,梦见那些久远的事,在梦境中她误以为自己还是为人妻、为人子,梦醒时分才重拾衰老之身。 而且她还时常想起母亲过的话,人这一辈子没有受不聊罪,只有享不聊福。这话真的有道理,昔日在感业寺苦苦等待希望之时,与长孙无忌斗法之际、与李治争权夺势之际,乃至篡位的危急时刻她都不曾感到空虚,现在却觉得一切都很无趣。 用一句矫情的话。 她玉玉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