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腊八粥 (第2/2页)
天姑苏城的百姓只要愿意,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贫民乞丐,都可以免费领取一碗,只念着这一颗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不在于好不好喝,姑苏城的百姓都认为这一碗粥是有福气的,每年这一日宁愿凌晨起个大早来排队。几个小时在寒风里的等待,为的不是一碗粥,也是一份珍惜粮食的修行。 前面的粥棚已经开始施粥了。西园门前有双桥,从福德桥进,沿智慧桥出。队伍看着挺长,但一大早来排队的多多少少都是信众,少有插队、拥挤的人。秩序井然的情况下行进也不慢,很快就轮到了孙若涵。 给保温桶里几大勺灌满了粥,施粥的义工念了声‘南无阿弥陀佛’。 孙若涵也想回个礼,但张了张嘴却没能说出。自己不信佛,将念佛挂在嘴里恐怕反而是不敬。碧君却没有顾忌,回了个礼。 “也不赶时间,我们进去逛逛吧?”或许是前几日生病在家困了好几天,难得出来,碧君也不想太早回家。 当然,上面这个是借口。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总会有各种约会的理由。 寻常佛寺,不信佛的也没有多逛的意思,不过这西园·戒幢律寺不一样。因为在‘戒幢律寺’之前,还有个‘西园’的名字,那也是苏州有名的园林之一。 戒幢律寺原名归元寺,建寺的年代远远无法和寒山寺、灵岩山寺这些千年古刹相比,它是元代的至正年间修建的,至今才七百多年,可以说是非常年轻的了。 但在明代的嘉靖末年,太仆寺卿徐时泰在苏州造了东、西两座园林,东园是如今的‘留园’,而西园占据了归元寺的地产,也就是如今的西园。明朝嘉靖年间打压佛教,归元寺寺产被占了也不敢多言,但徐时泰的儿子徐溶却是信佛的,在父亲故去后,又将西园舍园为寺,又改回了归元寺。从此寺、园合一,再无区分。 西园也是少见的真正将寺庙和园林融合在一起的地方。 入了园,之前的嘈杂被隔绝在外,清清静静。 看了一眼旁边拎着保温桶的孙若涵,碧君突然轻笑了一声。 “怎么了?” 和一群信众一起拎着保温桶排队,实在不太像孙若涵平时给人的感觉。 “没什么,只是觉得,嗯,你好像和这种事不太搭。今天辛苦了。” 辛苦吗?好像也没这个感觉,要说和自己的形象不符合,也确实有些新鲜感。自己和队伍里的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也确实能感觉得出来。 之前站在桥上还感觉不出,现在回头望去,排着长长人龙的队伍,在天光尚未破晓的黑暗中似乎在散着莹莹的微光。 信仰吗? 他习惯称之为‘思念’的东西,这次因为并非他的菜肴引起,所以他无法碰触。但正因如此,反而更让他清晰的感受到。那是‘思念’,百人、千人的‘思念’。 心有所求也好,心无杂念也罢,人总是在喜怒哀乐间摇摆不定的生物,但如果没了这样的感情,百年后都是一捧黄土罢了,活着本身也就没了意义。 孙若涵空闲的另一个手,在空气中拨了一下,仿佛是拨动琴弦一样。 “你在干什么?” “在思考菜谱。音乐家用的是琴弦,画家用的是画笔,诗人用的是辞藻,所以厨师也可以用菜谱去描绘情感,只是在想这件事而已。” 佛家让人放下,但都放下了,没了尘世的纠葛,人又何以再称之为‘人’?人正因为有了复杂的情感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知道困难而有了‘智’,知道畏惧而有了‘勇’,知道离别的悲伤而懂得珍惜,知道死的可怕才明白敬畏生命。 他作为厨师的‘道’大概也是这样。劝人放下未免有些不近人情,让勇敢的人更勇敢一些,让懂得珍惜的人更多一份珍惜,仅此而已,但也已经足够。 西园有名的,大概要数罗汉堂的五百金身罗汉像和金身四面的千手观音圣像,这里的‘五百’和‘千手’都不是虚数,而是实数。足足有五百尊形态各异的罗汉,和确实雕刻了千手,分别持手印或法器,且每只手都刻有眼睛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这些都是民国重修时,广慧禅师各处集资所建。罗汉堂的济公像和疯僧像也颇为有名,据说是出自鲍子云和吴晓芳这一对师兄弟之手。 西园能成为苏州古刹之首,也多归功于这位广慧禅师。 1903年入京请《龙藏》,1910年兴修大雄宝殿,1923年建成罗汉堂,1926年建成天王殿、观音殿,1930年9月圆寂。若没这位来自普陀山紫竹林的广慧禅师,就没有姑苏宝刹之首的西园寺。 “听说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主佛像三世佛(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在三世佛的背后有用泥塑的大型海岛观音壁塑。在连接海岛的仙桥上,刻了一位手持拐杖的老人。” “有么?”身为导游,碧君却从未听说,不免有些兴趣。 壁塑主体是鳌鱼观音、护法诸天、十八罗汉、天女、龙女等五十多尊像,但那老人不同,那是广慧禅师本人。将自己刻在壁塑上或许不敬,但那老人只是站在仙桥的此岸,尚未过桥,没有踏上仙神所在的彼岸。 自知尚未得道,只是想用一生重修西园寺的功绩,以求一个能够聆听彼岸的福缘。 “以一生的信仰以求‘得道’啊。”孙若涵暗自感慨一声,与之相比,自己的机缘深厚太多。但他是否真的有觉悟,踏上食神之道的‘彼岸’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