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_第十八章 糖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糖饼 (第1/2页)

    张东官今年已经五十多岁,放在后世这个年纪还只是中年,但在这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自称一声‘老朽’也不为过。老话说‘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五十岁,一辈子追求的东西、该担当的责任都在眼前了。总之一句话:到了这年纪,就该认命了,不用再做什么好高骛远的白日梦。

    张东官并没有什么白日梦。

    原是魁星楼的掌厨,后被织造署的普福大人看重带回了曹府。虽然是做仆役,但常言道宰相门前七品官,在旁人看来,正五品织造使府上的仆役比寻常酒楼掌厨当然是身价高了许多,他算是草里的野鸡飞上枝头成凤凰了。

    也确实,入了曹府至少他的柴薪就比过去多了一倍。曾经在魁星楼,一年的柴薪不过20两,如今在曹府却能领到40两,足当得朝廷八品官员的俸禄,也可见曹大人的赏识。

    但张东官心中依然有些郁郁。曹大人看重他的手艺,待他当然是很好,但他三十多年来在姑苏城遍访名厨,习得菜中三味,到头来每日只为一人做菜,未免有些心里不通透。

    曹府的仆从每月有一日的休沐假,今天张东官向曹大人告了假,走出了府衙。

    他也没有哪里要去,只是在这初春时节在城里随意地走走看看。入府已经半年,平日里理所当然闲散的时光,没想到一入府衙成了奢侈。

    姑苏城水路发达,所以自古就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说法。沿着河岸边走了许久,张东官远远地望见前面的酒楼。

    那是魁星楼,他的老东家。

    也怪他张东官在这姑苏城里闯出了名声,被普福大人听了去,前阵子差人把他唤去了府里。原以为只是临时烹制一顿宴席——作为姑苏城首屈一指的大厨,自从名声打响之后,被官绅权贵叫去府里包办一场宴席这也是常有的事——没想到在尝了他的手艺后,普福直言要将他留在曹府中。

    若是自己能选,他宁愿拿着一年20两的柴薪继续在这酒楼。为这城里的百姓做些菜肴,也算不负自己习得的一身厨艺。可堂堂五品大员开口,自然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厨子能够违逆的,哪怕自己不愿去,魁星楼的东家也不敢再收留。

    自此,魁星楼的张主厨成了曹府的仆役。

    春日的风还有点微寒,不过透着青草的芳香,已经足够醉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张东官随口念着几句。

    这几句诗文是他听来的,觉得倒也不太贴切,写这诗文的不是富贵子弟就是官宦人家,常人哪在乎什么功名,哪在乎什么金银,昏昏碌碌一辈子,都只是身不由己罢了。

    能去清闲,能去归隐的,寻常百姓可没有这资格。哪怕是当道士、当和尚,除非是野道野僧,想要度牒那也是富贵人家才能走的路。

    这诗念着并不应景,张东官也只是当时读着有趣就记下了,此时闲着无聊随口瞎念而已。他只是个厨子,也不是什么文人书生。

    “你这念的,是《红楼梦》的诗?”

    “红楼梦?”没想到身旁有人搭话,张东官有些意外。

    “啊,说错了,应该说是《石头记》。”

    说话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斯斯文文的,正摆着个糖饼摊。说的也是苏州话,只是带着奇怪的口音,或许是哪边县城的。

    如今的苏州话,自然和两、三百年后有些区别,两世人听着带些奇怪口音也正常。

    “小友你也看过《石头记》?”张东官笑道,他念的确实是《石头记》里面的诗文。这书其实是被朝廷列为禁书,书局是买不到的,不过也是本奇书,民间多有争相传抄。

    张东官只是个厨子,当然不会传抄这个,只是在曹府中见了。寻常四书五经他当然没什么兴趣,不过这本《石头记》里的故事倒是有趣,所以每日当值的三餐做完,闲来无事就拿了看看。

    之所以府里有这本‘禁书’,因为这书本就是曹府传出去的,几十年前,这曹府有位公子名叫曹雪芹。

    “囫囵看过几章,你这念的是开篇的诗,所以记得,若是往后一些我大概就识不得了。”孙若涵也不矫情,如实道。《红楼梦》电视剧是看过一些,书基本也就机缘巧合的随缘翻过几页——寻常人家的书架,为了装门面,四大名著总要放的。哪怕大多数一页没读过。

    江南有三大织造署,分别设于苏州府、杭州府和江宁府。这三大织造署的织造使历来是沾亲带故。

    当年曹寅曾在苏州任织造使,后转任江宁,苏州织造使由大舅子李煦接任。曹、李两家都是内务府正白旗包衣,长久以来通家之好,都算是亲族。而这《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正是曹寅的孙子。

    江南织造的官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