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糖饼 (第2/2页)
,可谓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只可惜出生富贵的曹雪芹,曹家却在雍正六年因为贪污亏空而被抄家,家道中落。正如他在《石头记》里所写的荣国府、宁国府,指的无非就是江宁、姑苏两任织造使的曹家和李家。 上半生的荣华富贵,雪芹曹的下半生只能靠卖字画和朋友接济为生,听说也在前年过世了,就像他书里写的,真可谓‘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如今的普福曹荦曹大人是过去曹家的远亲,当年织造署抄家时没被牵连,雍正先帝驾崩后,被当今圣上遣到苏州府来做织造使。 “是么,曹雪芹曹大家已经过世了啊。”听这位曹府的厨役所说的,孙若涵也有些遗憾,若是早来两年,说不定还能见见这位《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 盛开在遗忘之后——这大概是文艺者的宿命。唐伯虎、曹雪芹,乃至西方的那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总要在作者离世之后许久才被人承认了价值。在后世价值亿万的墨宝书画,在他们活着时却换不回一壶浊酒。 “小友见着眼生,你这是刚来这里摆摊吧?”张东官问道。他虽然在曹府困了半年,但在那之前,也是姑苏城首屈一指的大厨。曾经为了学厨,城里但凡有名的大师都会去拜访,就连路边小摊小贩有一技之长的也多会打交道,打出‘姑苏第一厨’的名头之后,也算是这里的地头蛇了。 “今天刚摆。” “今天?” “嗯,刚来这里,也没处歇脚。见着这摊糖饼的有趣,就花了二两银子盘了下来。” 这二两银子也是他之前用随身的东西抵的,自从知道这‘秘境’常常在时间里穿梭,他进来时身上都会带一些小玩意儿。玻璃盅、打火机之类,小巧、方便携带的小东西。这幻境也不知什么原理,明明是虚幻,却能将一些随身的物品带入、带出。曾经唐伯虎的画、文徵明的字、老和尚的经书,都是如此。让他渐渐也有些迷失了真假。 孙若涵之前在一个铺子里出手了一个Zippo打火机,换了十七两银子。在乾隆年间,西洋的东西早就传到了中土,打火机并不会让人认为是‘神怪’,不过这样的奇技婬巧在这个年代还是很有市场的,价值也高。十七两银子,已经足够买十石的大米,寻常人家一年都赚不到,九品官的年俸也才三十两而已。 听孙若涵说是刚做,张东官有了兴致。之前没仔细看,但那手法显然不生疏,此时他也有心思耐心在一旁看看。 不,不止是不生疏。片刻后,张东官的神色诧异又转为凝重。 “这糖饼,你之前没做过吧?” “对,今日第一次做。” 哪止第一次做,实际是第一次见。这是孙若涵没见过的小吃,想必后世早就失传了。倒也不是什么复杂的菜肴,只是普通街边点心而已,要说多好吃算不上,以后世人的品味可能也看不上,但也是一段失落于后世的民俗的备注。 这样失落于时光中的东西太多太多,对孙若涵来说,也是秘境给他最丰厚的收获之一。 “第一次做……难怪,有几处手法错了,而且成面时糖有些少。” 张东官认真指出了几处,显然都是有的放矢,作为姑苏最顶尖的厨师(或者谦虚点加个‘之一’),对于糖饼他当然不会陌生。 “可是这样做会不会太甜了,会让人腻味吧?” 这些不同的步骤当然是孙若涵故意改动的,以他的厨艺,见过一次的菜谱绝不会出错,更别说是手法上的失误。 “腻味?”张东官的表情有些古怪,“糖怎么会腻味?” 两人对视了片刻,孙若涵这才恍然。 是了,是他错了,将后世人的口味代到了现在。糖怎么会腻味?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糖可是好东西,平日里也不舍得吃。就像后世人许多嫌脂肪太腻,反而是排骨更贵一样,时代的差异,人的喜好也是决然不同的。 糖在过去一直是奢侈品,过去是皇帝用来奖赏劳苦功高的朝中重臣的。哪怕到了康熙执政末期,一直到雍正一朝,随着西方文化传入,制糖走上了工业化,制糖工艺大步完善,在江南一地已经能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但甜味依然是代表着奢侈的味道。 数钱手会抽筋吗? 那么吃糖怎么会吃腻呢? “多谢,确实是我搞错了。“孙若涵干脆的承认道。 对于烹饪,他始终是‘诚’的,错了就是错了。‘国宝’也好,‘食神’也好,诚于菜肴本身就比面子更重要。 张东官却没在意这个,而是看着已经出炉的糖饼。 “你这‘糖饼’,卖我一个?” “承惠,五文。” 这是正常的价钱,张东官颠了颠,索性拿了十文。糖饼可以直接取,也能用干荷叶打包,他也没拿荷叶,直接上手取了两块。 一口咬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