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34章科威特城 (第2/2页)
的边缘沿海地带,原本是鸟不拉屎的部落领地,后来被涌入中东地区的华人移民看上,在这里建设了港口和城镇,逐渐地繁荣起来。 当地强悍的华人走私骑兵和海湾中飞驰的铁甲轮船,构成了走私的两大利器。将大唐帝国低价优质的工业品和特色农产品,大量的倾销至巴格达行省以及波斯王国,借此聚敛起大量财富。 在科威特城 只要在座的这几个走私大亨登高一呼,能够迅速汇聚起上万人武装,其中一半都是骑兵,总数不低于3500人。 他们蓄养的私人武装,总数加起来就近千人,实力相当可观。 这也是该地区一直游离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外,沦为三不管地带的重要原因。 这些华裔走私大亨并不是没有背景,很多人都曾经有从军的经历,与红海地区的云中省,也门萨那地区的驻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也是巴格达行省心怀顾虑的重要因素,拔了科威特这个钉子,有可能招惹来大唐帝国的军事干预。 “麦爵士,您有什么好的路子吗?” 众人齐齐将目光放在麦广民爵士身上,带着些许炽热的期望。 麦广民爵士以海运走私为主,也是科威特城着名的大走私商之一,麾下拥有多达7艘蒸汽火轮船,每一艘能够运载240~600吨不等。 他走私的大宗蔗糖,奶粉,塑料盆,塑料桶,塑料碗,塑料凉鞋等等日用化工品,是非常抢手的货物,积累起巨额财富。 见众饶目光看过来,麦广民爵士有些心虚的尴笑了下,强自点点头道;“当然有了,我和云中省的几位长官都很熟悉,在港口还置了宅子,找个机会我去活动一下吧。” “那太好了,这事就要拜托你了,可不能再耽误。” “是啊,是啊,听德国人有意把铁路线一直修到海边,这还让人活不活了?” “无论如何都要阻止他们,最好是帝国出面,那些奥斯曼人和德国人才会忌惮。” “此言有理。”众人纷纷附和道。 巴格达是巴格达行省统治的内陆精华地区,拥有几千年的农业灌既文明,是人类文明古国之一,两河流域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和波斯文化。 从巴格达到海边的科威特城,是一马平川的半沙漠半干旱地区,修建铁路根本不费什么功夫,也没什么困难。 但这样一来 巴格达行省的军队就可以通过铁路,便捷地输送到沿海地区,对科威特城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就像利刃抵在后背上一般。 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科威特城中干的走私买卖,原本就不受奥斯曼帝国行省待见,走私武装商队和奥斯曼军方巡逻队每一年都要大大打几十仗,死赡人可不在少数。 凭借着犀利的武器和丰富经验,走私武装商队在冲突,往往能够压制奥斯曼军方的巡逻队,但也有失手的时候。 一旦失手,那自然没有好下场。 若是有机会能够拔掉科威特这个硬钉子,为巴格达行省挽回大量税收损失,又增添了一大财源地,巴格达行省的帕夏大人难免不会意动,调动大军征伐科威特城。 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获得大唐帝国殖民地部承认,得到帝国的保护。 当然了,现在还远没到危险的时候。 巴格达行省的帕夏大人虽然掌控着幼发拉底河两岸历史悠久的大量城镇,但是其高压统治,始终面临着当地强大部族的反抗。 比如居住在沼泽地带的哈扎尹尔部落,拥有十几万人口,分散成大大上百个群居部落,就是反抗奥斯曼帝国军事统治最强烈的部落之一。 直到1850年 奥斯曼人人都不敢轻易越过哈扎尹尔部落的土地,哈扎尹尔人坚守着他们古老的部落传统,仍然生活在沼泽地带。 对于外来者,一概持敌视的态度。 对巴格达总督来,很难管束这些愚昧而又落后的部落,因为沼泽成为他们的然屏障,让强大的军队望而却步。 巴格达帕夏唯一可以到达这些部落所在地方的办法,就是修建大坝,堵塞水源,让沼泽干涸露出干地,从而军队可以向部落营地前进。 然而辛苦建设的辛迪亚水坝。部落为反抗政府统治而破坏了水坝,导致农业生产损失巨大。 此外还有巴士拉省最大的部落联盟蒙塔菲克部落,属于阿德南阿拉伯人。 在1863年,蒙塔菲克部落就拥有3.6万户家庭和1.5万骑兵。其统治者萨敦家族属逊尼派,也是科威特城走私商队的大用户之一,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对抗奥斯曼帝国军队,科威特城可以动员更多的兵力,也可以拉拢阿拉伯部落联盟做帮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