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四百七十五章 问策于卒,收获累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五章 问策于卒,收获累累 (第2/3页)

刘备回头看了一眼,“来啊,取粮三斤,分作两份,一份一斤,赏于百夫长,一份两斤,包起。”李孟羲顿时愣神,“不是赏三贯……”刘备朝李孟羲笑笑,靠近,悄悄说,“此激赏也。羲儿你应知,激赏重时效,此一二斤粮,便是时效。”刘备这么一说,李孟羲奥了一声,恍然。然后,李孟羲就多认真的看了刘备一眼,好一个刘玄德,这激赏法,用的比我还熟,李孟羲想着。刘备所说的激赏法的时效,是这样,这会儿要重赏想出了好法子的士卒,因为已经有了军票,要赏多少,可以直接在军票上写多少。但是,为使激赏法最有效果,除了军票这一个日后才能兑现的凭据以外,还应赏一些立刻能拿到士卒手里的实物,不必赏太多,但得有。这才能,让激赏法,有最大的效果。李孟羲用激赏法,用在木工营比较多,然而他都没想到,用于此时。刘备倒是活学活用了。另一边,刘备手拿笔,在一块巴掌大的五色锦帛上,写下,“三贯”,写完,拿给李孟羲看。“羲儿,你看写的可对?”因为是异体字,刘备怕写错。“对。”李孟羲点了点头。刘备把写好的军票递给百夫长道,“此与你,”转头,把亲兵帮着包好的两份粮食,一并也递给百夫长,“军票三贯,还有两斤粮食一并交于想出此法的士卒。另一斤,是你身为百夫长,举荐有功,特赏赐于你。”百夫长欣喜接下粮食,这其中,还有赏赐他的一斤。这个方法,还是李孟羲想的。匠营副官鲁犁帮着汇报木匠们所想的改进生产的方法时,每上报一人,除奖赏当事人以外,也另赏鲁犁一斤粮食,理由就是,荐才有功。这也是激赏,激赏鲁犁不辞辛苦,热心的把木匠们层出不穷的好点子,一一上报。刘备又问百夫长,“还有何法?”百夫长又思索片刻,道,“我队里,还有人说,盾不好,太小。这个是不是……”这一条,不用士卒提,李孟羲跟关羽cao练盾桥的时候,也发现了,军中现在军备混乱,盾牌大小不统一,以至于盾桥搭城,处处有缝隙。关于这一点,已经记录在册。也就是,重复了。不过,本着千金买马骨的想法,虽然士卒想的晚了一点,但毕竟是某个士卒认认真真绞尽脑汁单独想出来的。所以,还是奖赏。“三贯。”李孟羲道。刘备不见李孟羲记录,还奇怪,听李孟羲说赏三贯,刘备愣了一下,然后立刻拿笔,又在五色锦帛上写了“三贯”,同时,还有三斤粮食,分作两份,两斤于想出主意的士卒,一斤赏百夫长。百夫长又得了一斤粮食。百夫长已经乐的合不拢嘴了。后边,百夫长又说了一个想法,说有士卒说,板车容易倒。李孟羲还愣了一下,攻城关板车什么事。随后,他想起来了,说的是,弓弩营。攻城战的时候,弓弩营躲在板车后,跟城头对射。之所以用板车,是因为塔盾还未来的及做,暂时用板车顶上,勉强也能用。板车重心不好,支到地上,容易倒,这李孟羲也知道。自然,弓弩营的士卒,又慢了李孟羲一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英雄所见略同,弓弩营的士卒能见识到和李孟羲一样的问题,也算是士卒是真的认真细致的思考问题了。“三贯。”李孟羲依然说三贯。刘备见李孟羲还是没动笔,还是照例说三贯,便知道,百夫长连说的几个法子,全都平平无奇,没入李孟羲的眼。第一个百夫长,总共就说了三个法子,然后说没了。“这就没了?”李孟羲愣了一下,随即有些失望。一个百人队,打了一次憋屈至极的攻城战,结果问有何心得,才三个人能有心得。太少了吧。其实普通士卒能稍有想法,稍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已经很不错了,是李孟羲要求太高。别的军队,放眼整个大汉,谁人如此重视普通士卒的智慧?无一人。后边,百夫长们一个接一个上前,各逞纷说。——“俺们队有人说,鞋不好。爬梯子鞋老掉。”一百夫长如此说道。这个问题,又是重复了。早在关羽部开始练习奔袭之法时,李孟羲就意识到,合适的鞋子于奔袭之时,尤为重要。若是鞋子跑两步就掉,那肯定跑不快。若非还在行军,还在战时,李孟羲早就想办法给奔袭之士一人配一双合脚的鞋子了。这个由士卒想出的法子,依然重复,依然千金买骨,还是三贯。后边,接连都是一些小的问题,通通三贯,李孟羲根本不拿笔记。刘备很是奇怪,这怎么了。又有一百夫长来。百夫长上前,说了第一个问题,“俺们百人队,是破门的。俺们冲进去城中的时候,城里骑兵冲过来,俺们手里只有刀盾,竟挡他不住。照俺想,是不是也拿根长的?”百夫长话一落,李孟羲勐地就抬头看向百夫长。旁边,本来无所事事的张飞,也一下瞪大了眼。这一处,关于刀盾兵入城之后,万一城中激战,只有刀盾,不能应付城中阵战厮杀。若不然,贼将张宝冲杀过来,也不会把刀盾士们撵的兔子一样。张飞本来是想寻隙和刘备关羽商量下,看是不是,长枪大戟什么的,攻城也带着。没想到,还没说,倒被这小卒子说出来了。张飞没来由一阵气恼,瞪着百夫长。李孟羲眉头紧锁,他因百夫长这一番话,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百夫长说,城里骑兵冲过来?怎么回事,守城的时候,守城一方能用骑兵守城吗?还有,攻城士什么时候被骑兵冲了?李孟羲问下去。刀盾士便把攻城的时候的事说了。听到刀盾士说,刚冲入城里,没多大一会儿,一贼将纵马冲过来,把人追的到处逃。李孟羲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骑兵守城画面——敌军已破城门,已破瓮城,然后,敌军蜂拥而入,沿着街道杀来。此时,我方一队三五十人的精骑,于街道另一侧,摆开冲锋队形待命。一声令下,我精骑数十,结阵冲去!一般来说,有城门这个地势限制在,敌军大可能在城门洞中,不能维持队形,敌军从城门蜂拥出来,也是队形混乱的。若是敌军再推着攻城椎,扛着梯子,乱七八糟的,队形就更乱。那么,我骑兵阵势从街道另一头,朝城门涌来的散乱之敌杀去,一波,足以把敌军的势头冲的溃不成军。敌乃散乱之敌,骑兵结阵冲之,敌纵蜂拥而来,其如何阻挡?骑兵还真能守城。城中厮杀,乃阵战,阵战能用之法,城中防守也就能用。由此,倒又知攻城战法。攻城士入城之后的战法。于城门洞里,闭塞狭隘,阵势必然混乱,又因为,攻城士要推着攻城椎,抬着梯子,乱七八糟,又把阵势乱了。这要万一,我军散乱而出,不成阵势,只顾着拼命往城里冲,万一,敌军已备好骑兵,或者备好严整的枪阵,一波反击,狠压而来。我军散乱,岂不顷刻就被敌军杀败?冲的再快,瞬息被杀的败退回来。故而,攻城士入城之后,不在侵袭之快,在于步步推进,应重稳妥,决不能给敌军反击之机。故而,我攻城士自出城门洞杀入城中,应立刻稍做停顿,整队结阵之后,再抱团沿着四通八达的道路,碾压而去。如此,敌军纵反击,反击无力。我因为抱阵向前,反而,会拥有更强的溃敌能力,能更快的瓦解敌军的战斗意志。城门处稍作停顿整队,耽误不了多少功夫,耽误的些许时间,会在之后摧枯拉朽之中,找补回来。此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也。看来,无论何时,步队结阵都是最佳选择。既然提及城中守敌可能会用骑兵作战,以城中道路之宽阔,这个可能真的会有。那么,以李孟羲如今对兵种的理解,刀盾士,真的对骑兵无力。克制骑兵,得需要长兵器,需要弓弩。在此以前,李孟羲认为,刀盾是攻城的最佳选择。攻城之时,盾是必需的,因为要遮挡漫天的流箭;城头厮杀,一跳跳进人堆里,拿长兵器,施展不开,用刀盾合适,所以刀盾最适合登城厮杀。再加上环首刀也轻也短,爬梯子方便。故而,李孟羲便认为,刀盾士乃攻城最佳兵种,因此此次攻城战,他想尽办法,凑了两千八百多面盾,攻城的三千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