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七十五章 问策于卒,收获累累 (第3/3页)
除了弓弩手以外,全是刀盾士。现在,有百夫长呈上建议,李孟羲明白了,攻城全带刀盾士,是不合适的。应该分情况讨论。攻城墙的,自然依然刀盾士合适。但,破门队,破门之后,是直接要入城厮杀的,城中空间大,情况也复杂,可能要面对守军骑兵冲击,也可能会面对守军枪阵压来。所以作为反制,破城队必须也带长枪大戟,弓弩。可由此,产生一个问题。依李孟羲所知,一手拿盾,一手拿枪戈,实则不如单纯的枪阵犀利。平日里cao练,盾戈手跟戈手对打,戈手同样比盾戈厉害。一手盾,一手长兵,稍显得笨重,单手用长兵,速度和力道也慢。因而,盾枪合用,李孟羲认为,不是最好的选择。还有,弓弩手既然也要跟着破门队入城,弓弩手拿盾是必须的,所有攻城士卒都需要拿着盾防御头上的箭雨。但弓弩手拿着盾,还如何御使弓弩?这个问题,其实也好解决。无论戈手,枪手,还是弓弩手,未入城时,需要拿着盾遮掩箭雨。到入城之后,盾影响战斗,索性直接丢掉就是。这便是解决办法。李孟羲皱眉思索良久,他得到了今日最有份量的来自于普通士卒的战策。战策细分有三。其一,守城之时,以骑队冲击蜂拥而入之散乱之敌。或以城中严整之阵,反击散乱未成阵之入城敌军。其二,为攻城法。出城门洞入城之际,我攻城士必然队形散乱不堪,此时切忌盲目求成,应暂做整队,聚拢人手,排齐阵势,抱阵再行。其三,为长兵弓弩攻城之必要。破门队需带长兵弓弩,长兵弓弩之卒,其手中之盾,入城丢弃。这是由普通士卒贡献了一条想法之后,李孟羲扩展和总结的战策。“二十贯!”回过神来的李孟羲,高声说道。前边都是三贯,突然二十贯,百夫长们瞬间侧目。李孟羲自顾埋头写东西。刘备很有默契的,嘱咐身后亲兵,包十一斤粮食,十斤单包,一斤另包。一旁,张飞很是不爽,那是明明有了绝妙想法,正要说出来收获一片赞许的目光,却被人抢先了那种不服。不管张飞如何想。如果说之前,张飞不甚看的起普通士卒,那么此之后,张飞不得不承认,小卒子他娘的也十分聪明。李孟羲一阵动笔,把东西写完,他期待的看着面前百夫长,方才得了攻守战法三条,今日聚拢攻城士以集众人之志,已不虚此行。李孟羲问百夫长,还有何建言?百夫长想了一下。“碗,俺队里有人碗破了。”百夫长说。这……好吧,也算是问题。陈年旧问题。老早,早在招抚黄巾流民的时候,李孟羲就发现,流民穷的吃饭的碗都没有。因而,他令木匠营杂活木匠,一直在做碗。军中现在还是缺碗,但问题早就解决了。前一条建言有多惊艳,这一条就有多普通。无奈,李孟羲只能,还是千金买骨,三贯钱。三贯钱不多,有这三贯钱做引,得了赏赐的士卒,下次更加用心的想问题,说不得下次就贡献了一条很有价值的建议,那就赚了。三贯钱,买一条战策,天下间没多少比这个更赚钱的了。再往后,百夫长们再无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建议。就到最后一人了,李孟羲本以为,今天也就到这里了。没想到最后了最后了,又得到一条极有价值的建议。最后一名百夫长看着陌生,陌生是因为大多数老百夫长,李孟羲都眼熟,这最后一名,不认得,应该是新升上来的。“俺弟给烫住了,”百夫长上来就是一句,百夫长看着李孟羲,“下回攻城,能给个草帽不?”李孟羲稍有些迷茫的看着陌生百夫长,烫着应该是被城头金汁烫到了。草帽?草帽能防金汁?李孟羲目光转向刘备,目光带着问询。刘备头仰起,沉思模样,一会儿后,“草帽……倒能防金汁。”刘备微微点头,自语道。李孟羲听到了刘备的滴咕,他问,“草帽就那一点大,能防的住?”他疑惑。刘备耐心解释,“这样,咱试一下。来啊,”刘备招呼亲兵,“去寻一顶草帽,一顶斗笠前来。”说起草帽,草鞋,这类寻常物品,刘备很熟。草帽和斗笠,不是军中制式配备,亲兵离开好大一会儿,尴尬回来,说没找到。李孟羲想了一下,“去伤兵营,军医田卜那里应有斗笠。”亲兵离开了。田卜那里肯定有斗笠。田卜那家伙,不知为何受了髡刑,也就是头发被剃了,全军就田卜一人顶着一头寸短头发,到现在田卜头发也没长长。平日里,田卜要么带个铁盔,要么带着斗笠遮掩。跟田卜往来频繁,因而李孟羲清楚田卜那里有斗笠。不大一会儿,亲兵拿着斗笠来了。李孟羲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攻城带斗笠,不带头盔吗?为防金汁,就不管箭失了?头不要了?斗笠,普普通通一个斗笠,跟武侠片古装片一模一样的斗笠。李孟羲拿着斗笠看了半天。“盾与我。”他朝旁人要盾。旁人递来一面盾。李孟羲把盾举起,对着斜上方,因为爬攻城梯的时候,攻城士的盾也是斜向上的。把盾遮掩住头顶,“找水来。”李孟羲吩咐。士卒们都有水袋,立刻有人递水袋过来。李孟羲让人从上面浇水,对着盾浇水。刘备拦住。要知道,此时可是深秋,天凉水冷,水淋头浇下,还得了。李孟羲举着盾,摆着姿势,认认真真等了半天,不见水下来。一回头,看见刘备。“浇啊。”李孟羲催促。“天冷,要不……”“没事儿!浇!”李孟羲不耐。刘备无奈,只好打开水袋,把水倒下。哗啦~水流落在了盾牌上,水花迸散一片,虽有盾挡着,头发上额头上,有丝丝凉意。明白过来了,虽有盾牌遮掩,但爬攻城梯的时候,盾牌有时不可能完全对正上面,盾牌再被落石一砸,一歪,就遮挡不住了,上边再恰有金汁倒下来,肯定中招。一袋水完了。李孟羲跑到矮几处,拿起斗笠,给扣到自己脑袋上。“再来!”他举着盾,姿势如前。李孟羲个子矮矮的,以刘备的高度和角度,还正好居高临下的倒水。哗啦~又一袋水倒下。水落在盾牌上,盾牌上水花四溅,没有水滴溅到额头上。李孟羲把盾往边上撤开,模拟攻城之时,盾牌被落石砸的偏移。所剩不多的水流,落在了斗笠上。又从斗笠滑落,有少许水滴滴在了肩膀上。李孟羲这下明白了,斗笠如同一把小伞,真的是能遮掩城头漫灌下来的金汁。虽说斗笠不大,遮掩面积也不大,但斗笠遮掩的恰是最要害的地方,头部,面部,脖颈。要是没斗笠,金汁泼下来,直接顺脖梗流了满背,多要命。而有斗笠,金汁照头泼下,被斗笠遮挡,大部分被挡住,挡不住的,则落在肩膀,手臂。肩膀手臂处,大多有甲胃衣物遮挡,不会跟领子一样,有大缝隙。再者,就算肩膀和手臂处的衣物,挡不住金汁,那手臂和肩膀,又没要害,手臂被烫伤,比脖子和面部烫伤要轻的多。斗笠,还真的于攻城时有用。问题只有一个,斗笠的防箭能力几乎没有,戴斗笠攻城,头不要了吗?李孟羲疑惑无比的问出了一个问题之后,刘备哈哈笑了。“来铁胃借我!”刘备伸手问亲兵要。要过铁胃之后,刘备随意把铁胃戴上,然后,再拿过李孟羲的斗笠,往头上一放。滑稽的一幕出现了,刘备头上带着铁胃,斗笠高高顶在铁胃上,很是违和。但李孟羲清楚的看到,因为铁胃顶也是圆的,斗笠也是圆的,略能相合,刘备把斗笠的绳子再于下巴上系紧,好家伙,斗笠竟然就固定在铁盔上了。虽说不甚稳固,但是斗笠防的是金汁而已,金汁的重量,不可能把斗笠砸歪的。神奇,铁盔加斗笠或草帽,竟然能防金汁!金汁湖脸,人大概率死了。但金汁湖胳膊,倒容易救。只从降低伤亡这里,草帽加盔法,也是极实用之战术!李孟羲还想到了其他,军中是不是得把草帽斗笠作为制式装备?或者,宋军普遍装备的,水浒里林冲带的范阳笠?若是为降低后勤压力,是不是可以把铁盔和草帽结合,做一种宽沿的盔?飞碟帽?飞碟盔?又从普通士卒那里学到一个一个值二十贯的好方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