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六十八章 瞬间飞跃的造纸技术 (第1/4页)
以同样模具所铸造出的完全一样的铁管,每一只铁管都装满纸浆,然后同样体积的纸浆倒在同样材质和大小的抄网上,再用一模一样的刮板将纸浆均匀的摊平开来,最终得到的什么? 最终得到的,竟然是他喵的厚薄并不一样的纸张。 在民夫们按照技术要求把第一张纸造出来的时候,李孟羲留心下去检查了一遍,一检查他发现,跟预期的不一样,不同材质的草木材料造出的纸厚薄相差悬殊,哪怕是用同样体积的纸浆也一样。 李孟羲苦思原因,他发现,实验设计大有漏洞,造纸之基材是植物纤维,结果,不同植物所含的纤维量截然不同,这就造成了,虽然每一个样本都是十斤材料,结果煮出的纸浆,有的极稠有的极稀,更有甚者,纤维少的都造不了纸。 眼看实验开始了,致命缺陷暴露,李孟羲感觉很头疼,他在想,要不停了实验,从头开始呢。 可实验已经进行到现在了,就此废弃,之前的一切准备都前功尽弃了。 犹豫了良久,李孟羲横下决心,他对周围等着的众人说到,“继续!” 错就错着来吧,虽说,忽略了不同草木纤维含量多少这个问题,但李孟羲决定,阴差阳错的把另一个重要数据测出来了,那就是,到底哪种植物纤维含量好有造纸价值呢。 几百种植物,每种取十斤,久煮一日一夜之后,加水调配成同样体积的纸浆,再取同样份量的纸浆去造纸,造纸的厚薄直接反应了植物当中纤维素的含量。 那些纸过于薄,甚至纸浆稀到无法造纸的植物,不用说,肯定性价比极低。 此类植物,煮上百斤,耗柴三五十斤,结果,造不出二三十张纸,此类植物造纸何用。 造纸继续开始了,民夫们依照着之前的方法,小心翼翼的拿铁桶从大瓮里舀浆,浆有时灌不满,民夫得拿手指蘸一点滴进去,非要装的十足十的满才行。 在民夫们四周,百夫长们紧紧盯着,稍有人做的不对立刻训斥过来,民夫们丝毫不敢大意。 按测试要求,每个样本至少需要造纸百张才够测试需要,多达百张的数量,加之此次造纸的方法不同以往,需得把纸浆倒在抄网上小心翼翼的刮平,这样每一张纸所耗工时都数倍于寻常。 —— 时至日中,造纸结束。 过了日中,新纸在日晒风吹中趋近干燥。 李孟羲下去检查,第一遍检查,他从前转到后草草巡视了一遍,巡视下来,他发现四百多种植物,并不能造出四百多种纸,当中很多植物纤维不足,根本就造不出纸。 第二遍巡视,李孟羲随机找了一个纸张不错的样本,他扫了一眼标签,标签上写的乃是【杨树】,这是杨树皮造的纸。 拿起几张杨树皮所造的纸认真对比了一番,李孟羲发现,纸张的厚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这说明,定量纸浆的造纸方法,果然是能够造出厚薄很一致的纸张,来日印刷票据的技术有了。 目光扫过四周,在视线范围内,挂在短绳上晾晒的纸张如若一只只白色的蝴蝶在风中飞扬着,美不胜收。 “收工!”李孟羲成就满满的喝令到。 四百余种材料,当中成功造出纸张的,不足三分之二,而在这成功造出纸张的三分之二当中,好多纸张质量堪忧。 民夫们收工回去之后,场中只留下几百种之多,总计数万张纸。 抬头看了看天色,天色大晴,短时间之内没有下雨的征兆,李孟羲决定就在外边测试纸张质量。 关羽来了,李孟羲邀关羽一道测试。 第一个样本,艾蒿草纸。 李孟羲说的测试很简单,试试纸结实不结实就行了。 关羽闻言,拿起一张纸捏起一角呲啦一声就撕下一条。 李孟羲看到,笑了。 关羽被笑得莫名其妙,他忍不住问,“怎了?是这样试的不?” 李孟羲笑而不语,他指了指后边的另一种纸,问,“关将军,往下再试,你该如何试?” 关羽理所当然的走到走了一步走到下一个样本处,第二种纸,乃是剌剌秧造的纸,关羽拿起一张纸看了看,捏起一角,呲拉一声,把纸撕了。 撕完,关羽想了想,说到,“艾蒿的纸更结实。” 李孟羲面上带笑,“当真?”他问。 关羽被问的不自信了,他拿起手里的纸再撕了一下,呲拉又是一条。 熟悉了下手感,关羽笃定的点了点头,“确是艾蒿结实。” 李孟羲依然面上带笑,“当真?” 关羽诧异的看了李孟羲一眼,一言不发,走过去拿起一张艾蒿纸又撕了一下。 撕完,不用李孟羲再问,关羽自己就迟疑了。 本来关羽觉得剌剌秧的纸结实,可试了试,又觉艾蒿结实,纸这玩意儿娇柔脆弱,多数纸都是一撕就破,凭手感难以明辨出高下。 关羽觉察到问题所在了,他放下手里的纸,说道,“羲儿,似乎,不太好试。” 问题就在这里,关羽以为测试纸张强度很简单,他以为拿手撕几下就行了,而实则,拿手撕根本不管用。 和关羽相比,李孟羲很不相信人工的准确度,他深知人这个因素便是最大的误差。 就纸张那个脆弱程度,两张不同的纸韧性的高低要精微到零点几牛的力量才能区分开来,而精准控制零点几牛的力量输出,这得筑基期的体修才做的到。 所以,李孟羲不打算用人力来测试,他设计了更精确更有效的测试方法。 令士卒们去城主府搬了两张矮几过来,又令人去寻了从小到大二十几个石头,石头最小,黄豆大小,最大的,鸡蛋大小。 石头找过来之后,李孟羲发现有的石头有尖锐的棱角,这不行,有棱角的石头,有时下落棱角在下边,破坏力大,有时棱角在上,破坏力小,这是极大的误差。 当李孟羲检查了二十几个石头之后,他发现,所有的石头形状都不规则。 皱眉想了一会儿,李孟羲决定,可能标准球形的石头误差最小。 为找到标准适合的球形测试工具,李孟羲跑去了窑场,他让窑匠们给从小到大烧几十个陶土小球,要求是,足够的圆,要从小到大,最小的黄豆大,到最大的鸡蛋大,梯次增重。 李孟羲的要求太奇怪了,陶匠们都不晓得是要干嘛。 几十个小泥丸用不着开大窑,陶匠们拿了点泥随便团一团,不一会儿,一堆大小泥丸便捏出来了。 随后,随意找了个火堆把泥丸丢进去,烧了片刻,匠人们把泥丸扒拉出来,说好了。 李孟羲扒拉着烧的黑不熘秋的泥丸,他瞅见,所有烧出来的泥丸,有一个算一个,全是扁的,这是往火里丢的时候给烧扁了。 李孟羲抬头皱眉看向四周匠人们,他忍不住问,“能烧圆的吗?” 任务很简单,不过是烧足够圆的泥丸而已,然而这个看似极简单的任务,让经验丰富的陶匠们束手无措了。 匠人们后又烧了两批泥丸,结果,难以避免的泥丸都是扁的。 李孟羲不由在想,古代的珠子是怎么造的,车出来的? 在李孟羲寻思,要不要去木匠营让木匠们给车点珠子的时候,一个弱弱的声音响起。 “能……能……能不能这样。” 众人闻言看了过去,说话的是一个很年轻的陶匠,他结巴着,“就就……俺以前见人做做弹弓子,放……放碗里,放灰里……” 这人天生口吃,说话结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