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六十八章 瞬间飞跃的造纸技术 (第4/4页)
理粗糙,有的细腻,有的晕墨,有的干爽,各种各样,不一而足。 在此过程中,李孟羲又想到了造纸方法的另一种配比,可以把纸分成四类,一类纹理粗糙,一类纹理细腻,一类晕墨,一类干爽。 然后,造纸的时候,纹理粗糙的纸浆跟纹理细腻的纸浆掺混,得到纹理适中的纸浆,晕墨的和干爽的掺混,得到防水性能适中的纸张。 这样,把所有造纸材料统筹到一起,直接可使纸张的整体质量整体性价比提升数倍。 翻着翻着,李孟羲再一次翻到了一张极其细腻的纸,翻看名目,乃是用“藤”造的纸。 把藤造出的纸放在太阳下一看,跟前一张用荆条造出的纸一样,纸张当中纤维的痕迹很少,整张纸几乎跟塑料薄膜一样。 李孟羲不由在想,真是奇怪了,荆条,根藤蔓,这两者有何相同,为何造出的纸纹理远超其他种类。 不久之后,李孟羲再一次遇到了类似的纸,乃是,“蒲公英根”所造的纸。 蒲公英根李孟羲很熟,夏日的时候,会用来跟绿豆一起煮绿豆粥消暑,蒲公英根印象中砍断了之后,会渗出白色汁液,要是不小心弄到身上,很不好洗。 这接二连三的,荆条,藤蔓,蒲公英根,这些又细长的玩意儿,为什么造出的纸纹理会尤其的细腻。 想不明白,李孟羲起身准备去亲自一试。 寻来一些未曾处理的藤蔓,拿铡刀铡的时候,一刀下去,白色汁液冒了出来。 李孟羲瞬时明悟,他隐约觉得,荆条也好,藤蔓也好,蒲公英的根也好,这些东西之所以能造出超级细腻的纸,很可能跟当中的浆有关。 随后,把藤剁碎了,放瓮里,加上清水,再加上碱面,煮了半天之后,过滤除色除杂,再拿抄网抄起一层浆,在纸凝固的时候,李孟羲发现,藤浆是泛白的颜色,像是白胶,待纸浆渐渐凝固,光正照在纸上,把纸揭起,纸张质地很通透,像是糯米纸一样的润白。 到此,李孟羲意识到,在诸多草木材料当中,树皮纸是一类,草纸是一类,而藤蔓是另外的一类。 藤蔓所造的纸,质地细腻远非树皮跟草本可比。 随后,把三类纸拿到一起详做比较,李孟羲发现,树皮纸强度大于草纸大于藤纸,而细腻度,藤纸大于树皮大于草纸,晕染度藤纸是最不容易晕染的,藤纸好于树皮好于草本。 而从材料来源,草本材料最易得,藤蔓次之,树皮最稀缺。 当把藤蔓类独立出来之后,新的统筹有了。 有鉴于藤类纸张质地太过细腻,可以用来跟那些纹理粗糙的纸浆混合以提升质量,同时,藤纸防水效果最强,有这一点,藤纸同样很适合用来提高纸张的防水性能。 而又因藤纸强度不高,所以像做油纸伞之类的工具用纸,藤纸没有使用性价比。 综合种种考量,李孟羲认为,藤纸适合作为书写类用纸,比如写字,画画,印刷,藤纸因其优良的防水性能和优秀的质感很适合作为书写用纸。至于藤纸强度不足的问题,反正书写用纸,也不需要太强的强度。 所有测试工作高一段落了,李孟羲起身狠狠地伸了个懒腰。 经这两日测试,所得成果有—— 【其一,测试了多达数百种植物,测出了数百种植物造纸的性价比差异,有的植物纤维多便于造纸,有的纤维少不利造纸。】 【其二,经二十多轮测试,将所有造纸材料区分出了二十多个强度梯度。】 【其三,知树皮纸张强度和防水性能远强于草类。】 【其四,知草类材料纸张强度普遍较低且防水性能差劲。】 【其五,根据树木和草本两种植物造纸性能的差别和成本差别,可以将树皮作为添加物,以改善纸张的整体性能。】 【其六,藤类成纸之原理异于寻常草木,乃是以胶成纸。藤纸用作书写绘画极佳。】 【其七,得生产均质纸张之法,可用容器盛额定纸浆摊平造纸,可以制造厚薄均匀之纸张,此可为造币技术之支持。】 【其八,所搜集之数百种植物,为详细记录信息,编着植物图册有其必要。】 【其九,知陶器烧制之时必然收缩,因而器形大小难一,由此知,若需生产数百上千规格一致之器具,陶器不足为用。千百器如一,只能铸造。】 【其十,知陶器生产之时,泥胚形状对成品率影响极大,当中原理与穹顶蛋壳结构等类似,知球形陶器,成品率远高于其他。】 【其十一,泥丸烧制之法,泥丸置草灰当中烧制,泥丸置凹模当中烧制,此两法。】 数日时间,忙碌几百人,从外边找了几百种乱七八糟的植物,又忙碌众多匠人做了模具,烧了陶器,铸了铁管,做了刮板,缝了抄网,最后,又是几百人煮了一日一夜的纸浆,做了数万张纸,测试了数万次,最终,得到技术一十一项。 一开始,本只是想测试一下什么植物造纸最好,结果,测试着测试着,一堆技术顺带就出现了。 基于所测试出的十一项技术,李孟羲开始尝试新的造纸工艺。 在往日,造纸全用的生麻,现在既然知道树皮造纸更好,那便正好试试树皮造的纸到底能有多好。 基于实验数据,树皮当中的顶级材料乃是构树皮,李孟羲令人将剩下的所有构树皮全部粉碎全部煮成纸浆,全部给造成纸。 半日后,构树纸做成,李孟羲惊叹于纸张的质量,构树纸坚韧细腻,颜色是真正的雪一样的白色,这样的纸,是造纸以来李孟羲第一次认可的好纸。 连挑剔无比的李孟羲都赞叹的纸,拿给关羽看,关羽也是赞叹连连,拿给诸部官员们看,诸部官员们拿到了树皮纸,爱不释手的争相传看。 看官员们这么喜欢纸,李孟羲干脆一人发了一张。 树皮纸得到了各方称赞,随之而来带来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树皮材料极其有限,不可能大规模造纸。 李孟羲回想后世的造纸工艺,似乎在后世,不仅树皮能造纸,连树干也能造纸,假设树干能有跟树皮一样的优良性能,那造纸原料将立刻丰富了许多。 后世能用木浆造纸,说明可行。 李孟羲为解决材料问题,他找来一截好木头,然后把木头又剁又碾给弄成了碎的不能碎的粉末,在此过程中,李孟羲深刻体会到木头处理的艰难,一个大磨盘碾了半天,磨出的木屑才不到半框。 随后,按一贯造纸流程,木屑加碱粉煮上两个时辰,两个时辰之后,李孟羲一看,煮了两个时辰之久,结果木头渣子还是木头渣子,拿抄网一抄,网上除了木头渣子还是木头渣子,木浆是一点没有,造纸失败。 到底哪里出问题了,李孟羲很疑惑。 随后,用高压锅又试了一次,这次,木头渣子放在高压锅里煮了半天之久,结果打开锅,诡异的事情发生了,锅里的木头渣子依然还是木头渣子。 从李孟羲迷茫不已,造纸术的根本原理是,用植物纤维组成纸张,树木如此,草本亦如此,按照这个原理,如果树干也能造纸,那理论来讲,树干里肯定也有纤维。 既然树干里百分之百有纤维,那么,加了碱,甚至用了高压锅煮了良久,为什么一点纤维都没能煮出来。 已知,碱液可以去除植物纤维当中的胶,使纤维散解,利于成浆。 那么,碎木头未能成浆,是解胶失败,或者说,是因为树干当中,纤维比树皮中的纤维更牢固吗。 难题又一次突然来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