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二十二章 国债代言人刘备 (第1/4页)
此日朝政结束,文武百官下殿之时,一个个可见的眉头紧皱心事重重模样。 洛阳城中,简雍安排的说书人们销声匿迹了,而在说书人没有刻意引导舆论的情况下,刘玄德声斥jianian佞手掐张让的壮举成了百姓们饭前饭后的谈资,讨论的热度过了两日了,丝毫没有冷下来的意思。 经此一事,百姓们大佩服刘备义举,他钦佩其胆气,同时,百姓们也不无担忧,担忧刘备这次把jianian佞得罪狠了会不会受到迫害。 朝中文武官员下朝之后,官员们私下里聚到了一起,讨论起今日朝堂之事。 今日朝堂之事,毫无疑问,全围绕着刘备刘玄德发生。 刘备有讨贼大功,又有进献犁具大功,朝廷合二功为一,将刘备从一介白身提拔为典农校尉,这升迁算是中规中矩,不偏不倚。 但陛下所立之所谓礼部,所封刘备的礼部尚书,如陛下之言,尚书一职,职同九卿,可了不得了。 再加之,其他宅邸,驷车,侍从,仪仗,兵甲,锦绣,马匹,等等赏赐,几乎能赏的物赏全都赏了,足可见陛下优待。 要知,就是皇甫中郎搬师回朝之时,朝廷也没赏这么多东西。 官员们暗议,陛下赏了宅邸从人,必是要长留刘备朝中任职,朝中要多一巨擘也。 于朝上之时,灵帝将刘备所献诸策,一一宣读,殿上之时,百官不敢辩驳,待散了朝,私下聚会,便无此忌讳了。 刘备所呈诸策,国债聚财之法,摊丁入亩法,科举法,等诸法,每一策都给百官带来巨大震撼。 百官对诸法大加讨论,每一策都有大可讨论之处。 国债聚财一法,借豪富之财,约期归还,刘玄德说的很明白,此法乃以明日之财,补今日之需,乃为缓一时之急。 毫无疑问,国债法很有可用之处。 只是,借贷于豪富者,天下谁人豪富?天下豪富者多矣,百官肯定是豪富者当中的一部分。 此国债法一出,百官将大失钱财。 以前,灵帝或因皇家颜面,不肯向百官借钱,但国债借贷法不同,朝廷有出利息,百官知,灵帝不日之后,肯定会向他们大借钱财。 百官常伴君左右,对圣意揣摩的很透,揣摩的很精准。以前灵帝会顾忌皇家颜面不会大肆借钱,但有了国债法,就不存在颜面问题了,因为给了利息,公平公道,灵帝借起钱来将没了任何心里负担。 刘备这第一策,国债法,一下就要让百官掉rou了,百官郁闷无比,却没有任何法子。对于出此主意的刘备,百官暗恨。 于第二策,所谓摊丁入亩,诸杂税若是皆废,田税就重了,税只落到有田亩者头上,要问天下谁人田多,毫无疑问,朝中百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广有土地之人,这摊丁入亩一策,又在割百官的rou。 百官又恨。 第三策,科举,什么叫贩夫走卒一应人等,不分贵贱,不问出身,皆可参试,唯才是举。此一策,简直要撅了百官根基了。 百官人等,大部分出自世家,这些世家子弟凭借着家族的力量举了孝廉,成为了地方所“推举”出的人才,再因此走上官途。 而科举一法,以试取人,就是这个以试取人,使世家豪族再无任何办法优待自家子弟,再想使族中子弟为官,便只能送族中子弟参试,与贩夫走卒同场角逐,如此一来,世家豪族失去了对人才选拔任用的所有特权。 刘备以科举一法,直接动摇了世家豪族的根基,刘备一日之间,成了世家豪族成了百官的死敌。 至夜幕降临,百官人等迟迟未归家者众多。 过一日,朝廷向张贴了告示,告示一贴,百姓照常前往围观。 一处告示旁,簇拥者围观的百姓,人群之前,一识得字的小贩给旁人念着告示上的字迹。 “奉……奉圣谕,”小贩结结巴巴的念着。 “自此日,朝廷欲向民间借……借……”借后边的字,此人不认识,遂略过,“借国债。” “凡借出国债者,约十年之期,年还十一,加偿利钱百一,此以朝廷信誉作保,绝无欺瞒。” 鬼的朝廷信誉,朝廷都没信誉了,都不信朝廷的鬼话了。 所谓国债,简单明了,围观的百姓们都听明白了,大意是,朝廷向民间借钱,假设有一人借给朝廷一百钱的话,那么,朝廷每年还十钱,同时,再还利钱百一,也就是一个钱。 这么算下来,百文钱借给朝廷,十年后,得一百一十钱。 于普通百姓而言,先不说朝廷信誉怎样,就这个还钱还息方式,很不亲民。百姓们大多手无余财,急花钱的时候借钱都借不来,又怎么有钱去赚那百分之一的利息。 国债的还钱还息的方式,对普通百姓而言,没什么吸引力。 但对那些豪富者来说,会有很大吸引力,豪富者手中有大量钱财,这些钱财放着做生意,因商业不繁荣,也赚不太多,且,做生意还要担很大风险,而要是借贷给朝廷,可是百分之一的利,收益率很可观了,甚至于,比做生意还要赚的多,且,吃利息等于是没有任何风险,平白赚的。 对豪富者来说,买国债乃是极好的选择,但朝廷信誉是个大问题。 但同时,因国债可观的收益率,哪怕朝廷目前信誉的确差劲,但是会有部分豪富者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多少买上一些国债。 这不,围观的一个富豪,听闻有此国债之法,便思量了一下,他张望四周,滴咕一声,“哪可买这个国债?” 边上,一官差回道,“不知。或许过两日,就有信儿了。” 与此同时,未央宫中,刘备跟灵帝商议着如何发卖国债筹集钱财。 刘备只知国债笼统概念,可如何发卖,他可一点没有cao作经验的,灵帝就更不用说了,灵帝更不懂。 刘备深知,发卖国债靠的是信誉,可刘备亦深知,现在朝廷信誉实在不怎么好。 而关于如何立信,刘备算是大有经验了,领兵出涿州之时,招降黄巾俘虏之时,当时为尽可能的以最快速度收拢人心,可是用了很多方法。 什么施粥给药,什么以收购草鞋为名建立信誉等等方法。 刘备有足够的“立信”经验,所以,刘备给灵帝出的主意便是,彷照商鞅之徙木立信之法,先立信誉再说。 “爱卿是说,朕要立个桩子?”灵帝若有所思。 “额,立桩是一法,但,或可不必如此。”刘备答到。 徙木立信要是真的只立个木桩子,那就太生硬了。 刘备的立信方法是,乃想以贵重锦绣裁成三尺模样,以此作为借贷凭证,然后,只要有人前来买国债,不管他买一文,还是买两文,直以三尺锦绣相赠。 此为,千金市骨之法,百姓见,朝廷愿以三尺锦绣换钱财二三文,便足见朝廷诚意,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不消半日,满城皆闻。 而后,立信之后,再与人约定,国债以万钱为底限,少于万钱不可买,如此,万钱之巨,朝廷付锦绣三尺,不足称糜费。 刘备有足够的建立信誉的经验,得益于他的这些实cao经验,刘备谋划起来,细节详细,步骤严密,使灵帝一听就觉得大有可为。 灵帝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刘备按此法来做。 刘备犹豫了下,向灵帝请求借朝廷印玺一副,以为凭证。 灵帝便令人取来传国玉玺拿给刘备。 刘备接印,灵帝说,“此国玺,你且拿去一用。” 刘备知是国玺,大惊,忙道不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