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0八章 西北烽烟起(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0八章 西北烽烟起(五) (第2/2页)

了。但问题是他碰到的是范仲淹,真架不住范仲淹的修筑速度呀!那么范仲淹修筑这么一座城池,用了多少时间

    史称“旬日”也就是说,范仲淹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修建好了一座城池。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三六卷》称:“庆之西北马铺,当后桥川口,深在贼腹中。范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佑与番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其后。诸将初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毕具、旬日城成。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修筑好了一座城池如此速度,肯定能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那么这种旬日而成的城池,艰固吗会不会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呢事实证明,咱们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范仲淹修筑的城池,绝对是良心打造,坚固无比,不然怎么称得上是千古第一名臣。

    让时间推后26年,也就是公元1066年,即宋治平三年、西夏拱化四年,当时不管是范仲淹,还是宋仁宗,抑或是李元昊,都已不在人世。这年秋天西夏的第二代当家人李谅祚以“侮辱其使”为由发动十万大军攻打大顺城。结果就在大顺城,李谅祚吃了一场极大的惨败之仗,而且为此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大顺城的坚固程度。史料记载为了打造自己的“无敌舰队”,范仲淹一到前线,就到处选择精兵强将。就此范仲淹发现了宋朝军制的一个堪称荒唐搞笑的弊端。

    原来宋朝军制里有这么一个规定,多大的官带多少兵。副署一级的军官可以带一万名士兵,铃辖一级的军官可以带五千名士兵,都监一级的军官,可以带三千名士兵。这种体制,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每次打仗不管敌人来多少人,一定是官小的带人少的官员先出阵,等他们战死了,再由官大的带人多的官员出阵。这样的结果导致宋朝低级将领阵亡严重,很多小兵也不愿意升级了。毕竟小官面对大敌,只能带着士兵以卵击石主动送死,即便侥幸活着回来,功劳也会被官大的将领抢走。宋朝的这种军事制度,完全是一种“取败之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打赢李元吴,也就是一个只能梦不能想的“梦想”了。面对这种局面,范仲淹立刻进行了军事改革,他把原先的部队全部打散取各部精兵,组成了六支主力部队。每支部队三千人,总共一万八千人,分给六个将领管理,让他们协同作战。按照范仲淹改革后的制度,“量贼众寡出战”,即若敌人来得比较多,这六支部队就一起上,协同作战。若敌人来得少,这六支部队就分批上阵,攻击敌军。这样就改变了原先“官小先送死”的局面,士兵们有了一个盼头,大家争先恐后地出阵,史称“士气大振,莫不思战”。

    除了选择精兵外,范仲淹还注意提拔那些猛将。在范仲淹的选拔标准中,他以“唯才是举”为原则,提拔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将领。甭管你以前是干什么的,是厨子、商人、逃兵,甚至抑或是杀人犯,只要你有真本事愿意为国效力,就能在他麾下得到重用,建功立业。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在这种选拔体制下,范仲淹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有种世衡、王信、范全、周美、刘拯、谢运行、葛宗古、黄士宁等等。这些人都成为边境上的名将,成为李元昊的死敌。

    范仲淹到任后,经过调查后针对沿边军队编制和作战方式不合理的现状,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和变革。宋朝军队官制,有总管、铃辖、都监等级别。其中总管额定带兵为一万,铃辖五千,都监三千。作战时不管敌军什么情况,都由低级军官率领弱旅率先出战,高级将领率领精兵在后面压阵。范仲淹对此僵化的作战方式深恶痛绝。他说:“选派谁出战,需要根据战斗的具体情况决定,怎么能这样死板呢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他对鄜(fu)延路各州驻军情况一一了解,检阅军队,派素质过硬的将领日夜训练,根据敌人数量多少,作战能力高下,让他们轮流出战,锻炼兵力。然后从每队挑选出一十五名作战能手,一人对口帮扶十人对其他士兵进行指导,提高部队训练水平。范仲淹积极训练士兵,部队作战能力很快得到提高,由此也陆续收复被占领的营寨,如金明寨、塞门寨等。鄜延沿边防线得到加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