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0八章 西北烽烟起(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0八章 西北烽烟起(五) (第1/2页)

    至此康定元年(1040年)七月,52岁的范仲淹重新出山,他将继续建功立业,并完成一次永载史册的蜕变。从此以后范仲淹将从一个书生,变成一个纵横沙场的名将。

    那么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后,范仲淹又将如何表现呢一个进士出身根本没有打过仗的文人,又能否胜任武将这个职位呢天才,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最终轻松的解决问题。范仲淹就是一个这样的天才。所以范仲淹很快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找到了全新领域的基本要领,范仲淹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发现了战争的奥秘,并基本掌握了战争的规律,成为了宋夏战争中的一个主动者。范仲淹通过自己的思考认为战争中弱者讲究速度,强者讲究实力。在西夏和宋朝的对抗中,从总体上来说大宋强西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西夏一个省的赋税,比不上宋朝的一个郡的收入,双方的人口总数更不在一个等级范围内。但是西夏对阵大宋的军事力量相比较占有局部的优势(大宋要同时面对西夏和辽国二个危胁),士兵的勇气也略胜一筹。

    既然宋朝比西夏有钱,宋朝比西夏人多,宋朝还能切断西夏的经济。那么占了诸多优势的宋朝为什么要跟西夏一决雌雄、一战定乾坤呢宋朝要跟西夏打持续战、打消耗战,以自己强大的实力耗垮西夏,这才是正道!这就是范仲淹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结论。

    天才就是天才,把握了战争的战略问题方向问题才是真正的帅才。确定了积极防守与西夏打消耗战的总体战略后,范仲淹开始大规模地修筑城池调兵遣将。毕竟即使有一个好的防守战略,也得有一条坚固的防守线才行。否则这一切仅仅是纸上谈兵罢了。伟大领袖教导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要充分的重视敌人。一千年前的范大人显然也深深的知道这一点。

    在布置防线时范仲淹主要干的事情如下:范仲淹干的第一件事情:高筑墙,广积粮,修筑各种防守要塞。估计三百年后的刘伯温向朱重八提出的建议也是从范大人这里学习去的。不管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秉持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永恒的真理。范仲淹深知粮草的重要性,所以他一上任就立刻率领军民开荒种田、兴修渠堰、建造仓库、储备粮食。在他的率领下,边关开垦了数十万亩良田,收获的粮食足够十年之用。除了广积粮外,范仲淹还派人详细调查了境内的所有防守城寨,考察它们的使用情况。范仲淹下令只要是有用的城池,全部花费重金修筑,没有用的城池,全部拆除重建。这样做的结果是--范仲淹将境内所有的城寨,全部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绝对能够抵御李元昊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甚至是炮兵的进攻了。

    除了慢慢地修筑城池外,范仲淹还能快速地在敌人眼皮底下修筑城池,其修筑速度之快,完全能够载入史册。这座范仲淹快速修筑的城池,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顺城。范仲淹在考察地形后,发现一个叫后桥川的地方,是李元昊出兵的必经之地。范仲淹就想,若在这里修筑一个城池,就等于是掐住了李元吴的咽喉,彻底卡住他的出兵要道了。话虽如此但李元昊也不是一个傻子呀。你在他眼皮底下修筑这么一个规模巨大的建筑,他还不跟你拼命呀。因此若想修筑这座城池,就得跟李元吴耍耍计谋、斗斗智商了。在修筑大顺城时,范仲淹先秘密派遣自己的儿子范纯祜和番将赵明先出发,秘密占据了后桥川。随后他自己率领一队兵马故意漫无自的前进,像一只没头苍蝇样到处乱撞。

    范仲淹的这种举动不仅迷惑了西夏军,也让自己的将士们困感不已。由于事先没有和将士们说明情况,当时大家一时都不知所措,不知道范仲淹到底要干什么。等范仲淹率大军到柔远时,范仲淹突然下令,大家立刻跟我去后桥川修筑城池。兵贵神速,范仲淹就这样率领大军很快将大顺城修筑了起来。等李元昊发现情况不对时也率领三万大军赶来拆迁时,一切都晚了。范仲淹早已修筑好了一座城池,安心的等待着李元昊。

    当然了李元昊的脑袋运转速度也不算慢也是尽快赶来阻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