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五十四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十五) (第1/2页)
我们说王安石所在的变法派实在是小人众多。如果说,邓绾的所作所为,只是好心办坏事无心插柳地陷害了王安石。那么下面这个小人的所作所为,则是真真正正的有意图有目的的“进攻”了。 第二个对王安石再次下岗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刚刚被轰出朝廷的小人--吕惠卿。史料记载,吕惠卿被眨到陈州后,越想越气,无时无刻不想报复王安石。为了打击报复王安石,吕惠卿日夜整理自己与王安石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最终找到了四个字,以此击溃了宋神宗包容王安石的最后一道防线,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的再次下岗。吕惠卿找到的这四个字,叫作“无使上知”。 原来在变法初期,很多人批判新法,吕惠卿曾建议把这些人轰出朝廷以维护新法的顺利实施。对于吕惠卿的建议,王安石一般不同意,但只要同意的,就会特别叮嘱吕惠卿:“这件事情可以干,但一定要“无使上知”。即秘密处理掉,不能让皇帝知道。” 可想而知,皇帝看完吕惠卿检举信中的这四个字的反应会是何等愤怒!宋神宗万万没有想到,王安石竟然敢背着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罢黜官员,这是想把皇帝架空啊。这样的人不能再留在朝庭中了!否则假以时日,等王安石进一步掌握大权后,他就敢直接“免”皇帝了!于是在吕惠卿的挑唆下,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不满终于彻底爆发。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宋神宗颁布御令,再次罢黜王安石宰相之位改判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就这样,重新上岗了一年多后,王安石再次被罢相。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年,王安石56岁。虽然他的生命还远远没有到达尽头,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随着这场离任彻底结束了。 王安石的离任,也标志着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以失败的形式宣告结束。虽然在未来这场变法余波未平,持续影响后续的统治者,一直到北宋亡国为止。但这一切已经跟王安石没有任何关系了。 如今无数史料皆记载,吕惠卿的那封检举信,是王安石下岗的主要原因。 其实,事情真相并不如此,若好好研究历史,就能清楚地发现--吕惠卿的那封检举信,只不过是王安石下岗的导火线罢了。王安石下岗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另外的两件事。这是两件什么事情呢 第一件事情就是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之死。史料记载,熙宁九年(1076年)春夏之交时,王雱生病了,他的身体状况渐渐不佳。同年六月,没有多长的时间王雱就病逝了,死时年仅32岁。民间对王雱之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说他是因心病而死,有的说他是因精神方面的问题而死,有的说是因王安石的罢官导致了他的压力大增最终病死。但不管怎么样,年纪轻轻的王雱确实先王安石离开了这个人世。王雱的死对王安石的打击很大。除了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外,王安石也失去了一个好战友、好知己。 纵观史料,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无数的人反对过他,无数的人背叛过他。那些背叛他的人,有他的朋友、他的老师、他的徒弟,甚至是他的家人(弟弟王安礼)。可唯独这个儿子王雱一直跟老爹同一条战线,坚定不移的协助老爸进行变法。当时为了让变法深入人心,需要对百姓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让大家改变那些“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思想建立一套新的普世价值。王安石下令,修编儒家书籍,用新的观点和视角重新注释《诗经》(周礼》和《尚书》等材料并进一步制定新的社会教材。 修书是一个艰苦繁重浩海无边的工程。当时王安石忙着变法,没有时间顾及此事,于是就让王雱和吕惠卿负责。然而吕惠卿的工作也很繁重,也没有时间顾及此事。因此真正全心投身编书者,只有王雱一人。在人手不足、各方反对变法的重重压力下,王雱重新注释这三本书,并取名为《三经新义)。单凭此事,王雱的能力和本事,无须多言不说自明。 有能力、有本事,还对自己忠心耿耿,对这样的年轻人即使不是自己的儿子肯定也能得到王安石的欣赏。我要是王安石,也肯定喜欢这个儿子。因此在王安石的心中,这个儿子早就变成了知己。他从心底喜欢这个儿子,并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来继续自己的变法大业。人生在世最大的欣慰就是后继有人。否则的话,一身的本领和能力,却无人能够继承,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然而,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王雱之死,让王安石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在他的眼中自己已经老了,已经56岁了,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辅佐君主继续变法了。变法的旗帜,若能交到王雱的手中,自己将欣慰不已,变法的大业也将能继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可现在,随着王雱的死一切都结束了……史料记载,王雱死后王安石心灰意冷,多次请求辞职。他决心归隐山林不再参政。当时在宋神宗的极力挽留下,王安石才无奈继续执政主持变法。 殊不知,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爆发了一件大事,让王安石彻底看清了宋神宗的“本性”,更加坚定了辞职的念头。这件事情就是来自辽国的挑衅及宋神宗采取的应对措施。咱们都知道,庆历增币事件后,宋辽两国再无战事、双方和平共处,把和平寄托在一纸合约上,完全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和平,还得靠自己用实力去争取,用武力去捍卫。指望别人遵守合约不欺负自己那只能是痴人说梦,缘木求鱼。这不因为在军事方面一直存在宋弱辽强的情况。所以一有机会,辽国就会欺负宋朝,在边境无故挑事。熙宁五年(1072年)时,就在王安石与宋神宗专心致志经略西北时,契丹在边境无故挑事了。当时宋朝边境守军来报,称辽国骑兵频繁地越过拒马河一代,在宋朝领土上骑马兜风,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