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七十一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三)  (第2/2页)
照顾他了。前几次被贬,不管多么痛苦苏轼还有家人陪伴在身边,可以帮他分担些痛苦,并给予他快乐的生活。在黄州时,他有贤内助王闰之侍奉左右,在惠州时,他有红颜知己朝云伴在身边。但现在呢王闰之早就入士了,朝云也在惠州病逝了,苏轼的身边连一个亲近照顾他的人都没有了。失去了精神的支持,又没有物资的帮助,苏轼一个人去儋州的结果……不说自明。综上所述,在这些个因素下,苏轼去儋州可以说基本是有去无回了。那么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苏轼真的会客死在那里吗还是说他会创造一个奇迹呢?    章惇把苏轼眨到儋州,自的很明确就是让他老死在那里!然而这个永远不合时宜永远豁达无比的苏轼,还是让他失望了。虽然在儋州,苏轼过得异常艰苦,他称这里“食无rou,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艰辛无比,他甚写写好了遗书,准备病死在海南儋州了。但是苏轼却不肯让章惇等人得偿所愿,他就一直艰难而开心地活着。“食无rou”怎么了据说为了吃rou补充营养,苏轼就烤蝙蝠,吃地鼠,一样吃得不亦乐乎。“病无药”怎么了苏轼自创了一套养生之道,还编写了数本养生之书,以此让自己尽量不生病、少吃药。“居无室”又如何苏轼找了一块景色宜人之地,自己搭建了一个小茅屋。苏轼生活在其中,也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至于那个“出无友”,更不叫事了。要知道苏轼可是一个上可以陪皇帝宰相,下可以陪农人乞儿的人。他要想找聊天的朋友当然会找到很多的朋友。这就是苏轼那个永远“乐天派”的苏轼,那个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好好享受每一天的苏轼。当然除了真正好好的享受每一天外,自从到了海南苏轼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他要像当年的箕子一样,开化这片蛮荒之地。箕子,是周武王时期的一位贤臣。据说武王把箕子封到了朝鲜,箕子就把文化传播到了那里,开启了当地的民智。当然有没有这回事,咱们还真的有待考证,但苏轼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他把自己比作箕子准备开化儋州这片蛮荒之地。    苏轼是这么想的也是实际上这么做的。史料记载,作为一个被贬此地的官员,苏轼是没有权力干涉当地教育的。但是从来都“一心为民”的苏轼哪管这个,他找来几个好友,大家搭建了几个草房取名“载酒堂(出自汉书“载酒问字”典故)”,就在那里开堂授课了。    在开化教书的过程中苏轼是快乐的,当然他由此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赫的。在苏轼的努力下,中原文化开始在这片荒蛮大地上生根发芽并不断成长起来。在苏轼被贬此地前,海南仅仅出过一位进士,而在苏轼离开后,这里已经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对于这种盛况后人无不感叹道:“东坡不幸而海南幸,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如果苏轼在天有炅,定会欣慰不已。    除了教书外,苏轼还慧眼识才。当时有一位琼州本地人,叫姜唐佐,其人跟苏轼学习了半年,就要进京赶考了。临别之际苏轼在他扇子上写了半首诗:“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苏轼告诉他:“等你高中进士后,我再为你补完这首诗。“后来姜唐佐果然不负苏轼的期望,考中了进士。然而此时苏轼已经病逝了,续诗的任务就交给苏辙来完成了。“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苏辙补充的这首诗,也算是告慰了哥哥的在天之灵。    通过教书育人这件事情,我们能够看出,苏轼在海南找到了目标,他也准备在这里终老,完成自己“兼济天下”的梦想。然而历史就是这样荒诞不经,苏轼想在海南养老,老天爷却不打算让苏轼的想法得以实现。    时间飞快在苏轼被贬海南的第三个年头,远在千里之外的宫廷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变,导致朝野震动,政权重组,也彻底改变了苏轼的命运。那么这是一场什么巨变呢原来那位年轻有为、正值壮年的宋哲宗皇帝,突然驾崩了,享年25岁。他的死既标志着一个旧的时代结束,又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而在这新的时代里,苏轼也终于获得重生又一次回到了中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