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七十一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三)  (第1/2页)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朝廷再次布了一道圣旨“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章惇再接再厉,把苏轼贬到海南儋州(昌化军)去了。海南岛是宋朝边境最遥远、最险恶、最边陲的地方,朝廷要是再贬苏轼的话,苏轼就要出国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章惇下此狠手,把苏轼贬到海南那里呢    两个原因,两种说法。第一个说法是苏轼直言惹的祸,导致章惇报复他。咱们都知道,苏轼那个人见到不平事不会隐藏见到高兴事也总要表达出来,有什么说什么。当时岭南等地不是盛产荔枝嘛!由于运输不便,身处中原的苏轼很难吃到新鲜的荔枝。但是到了岭南后,苏轼算是有口福了,他大快朵颐、开心的吃荔枝,还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然对于苏轼的这首诗句,章惇完全没有必要愤怒。毕竟荔枝吃多了上火,苏轼若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他早就病的不得了了,也不用章惇费心了。当然这首诗应该没有让章惇愤怒,但苏轼下一首诗就让章惇愤怒不已了。苏轼的这首诗,是这么写的:“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诗句的大概意思是:我在寺院的藤床上睡觉,睡得那叫一个美。负责报时的看我睡得很香,怕吵醒我,只能轻轻打更了。意为自己虽然老病,但把一切置之度外,毫不以放逐被贬岭南而悲伤。章惇看见这首诗句后,为什么咬牙切齿说出那句话了--苏子瞻尚尔快活!苏轼你到了岭南,还是那样快活。那么就让你去更苦的地方吧。于是在这种誓死打击的心态下,章惇把苏轼贬到海南去了。    第二种说法,章惇通过一种文字游戏,决定旧党被贬的地点。《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章惇根据被贬人的名字来决定该人的被贬地点。苏轼字子瞻,所以就被贬儋州。苏辙字子由,“由”是雷字的下半部,所以被贬雷州。其余人被贬的地点,以此类推。上述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章惇的“帮助”下,苏轼最终被贬到海南岛了。    要知道当朝廷把苏轼贬到海南岛时,就是准备让他“去死”了。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有四个因素决定了,苏轼不可能活着离开儋州了。    第一个因素,儋州是宋朝最险恶的地方,没有之一。虽然到了现在,儋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网民最喜爱的中国十大城市”等。但在宋朝那里可不是人待的地方。宋朝的儋州,荒无人烟,沼气无数。当地有一片巨大的“毒雾”区(无消散的热气形成的毒雾),人如果吸入了这种毒雾,轻则致病、重则死亡。此外那里还有无数的毒蛇野兽频繁出没,伤人无数。在宋朝只有十恶不赦的重罪之人,才会被发配到那里让其自生自灭而被贬到那里的人,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的结果。    第二个因素,苏轼的年龄太大了,根据当时人们的实际情况基本已经无法适应儋州的生活了。发配儋州时,苏轼已经是一位62岁的老者了,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之人了。范仲淹在这年龄已经病逝了,宋神宗更不要说,五十多岁就离世了。苏轼当时的身体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眼不能视,手不能提,发脱齿落,身体也已经极度虚弱了。在这种身体情况下,苏轼居住惠州的日子都所剩无几了。更别说去一个环境更加凶险生活环境更加艰难的儋州了。    第三个因素朝廷明显要置苏轼于死地。苏轼已经没有存活的机会了。要知道宋哲宗不是爱惜苏轼才华的宋神宗,章惇也不是整人但不害人的王安石,他们现在是严惩苏轼真正的处罚苏轼,不是在给苏轼一点教训而已!由此可见,章惇其人在人品上确实不能与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相比。历代史书将章惇列入jianian相之列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当然作为一代独相,对章惇的评价也不能仅仅从其对待苏轼的所作所为中就得出其是jianian相的结论。在哲宗及章惇都想置苏轼于死地的这种大背景下,苏轼已经不可能被大赦了。    第四个因素,当时的苏轼孤苦无依已经无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