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章 重商主义的萌芽之地 (第2/4页)
亲自去了一趟北件。 并在哪里,见了很多土官。 大宋太皇太后的亲叔叔这个头衔,对那些连汴京城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土官来说,杀伤力委实有些大。 同时,也是因为章惇的许诺,落到了实处! 真的授官了、册封了! 真的承认了他们了! 基于这个原因,土官们对大宋的信任度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大家都愿意试一试。 反正,就算最后种出来的甘蔗没有人要,他们也亏不了太多。 无非是一点荒地,也无非是一些反正就在闲着的侗丁不值钱的劳动。 可要是大宋太皇太后的亲叔叔,最后真的拿着铜钱来买甘蔗了。 那他们就赚大了。 一亩一两贯铜钱? 一千亩岂不是一两千贯了? 而在这个时候,从后方源源不断运到前线的铜钱,点燃了这些土官们心中的火焰。 当他们亲眼看到,从邕州源源不断运到前线的,那一车车的铜钱,也亲眼看到大宋的官员,拿着这些铜钱给禁军、土官们发赏。 所有人都震惊! 他们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箱箱铜钱,被人打开,箱子里满满都是孔方兄。 叮叮当当的铜钱,敲动的不仅仅是禁军将士们的心。 也是土官们的心。 于是,就这样,土官们再无犹豫,纷纷和他签了契书,约定好了甘蔗收购价格。 当时,高遵惠整个人都傻了。 还能这样cao作? 我一个钱也没有花,只是许诺收购,签订好契书。 土官们就愿意不要钱给我种甘蔗? 成本都是他们的,种出来的甘蔗却是自己的。 最让高遵惠难以把持的是——吕嘉问告诉他,官家打算将来让整个江北诸州,都不种稻米了。 反正,他们的土地种稻米也种不出太多。 不如统统种甘蔗算了。 种甘蔗多划算啊! 赚的可比种稻米多多了。 “那,他们吃什么?” 高遵惠至今依然记得,自己得知这个计划时的反应。 然后,他就看到了吕嘉问像看傻子一样看他。 “当然是吃米饭啊!” “不种稻米,哪来的米饭?” “交趾郡王会给的。” “啊?” 于是,没几天高遵惠就得知了章惇给交趾人开出的和议条款。 岁贡稻米百万石,另以市价出售一百万石。 这个消息就像冲击波一样,让高遵惠整个人都风中凌乱了。 然后他就又从吕嘉问那边知道了,官家对交趾人岁贡的稻米的用途。 经过吕嘉问的调查——江北各州,稻米价格,每季都不同,但基本维持在大约三十钱一斗左右的水平。 这是因为交趾本来就缺钱,铜钱的价格比大宋还要高。 同样因为缺钱,所以大部分交易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 比如说一头水牛换多少米,一块布换多少盐巴这样。 所以,吕嘉问将在交趾人的稻米送来后,在右江经略安抚使司所辖的羁縻州之中,公布官家的推恩宣抚之策。 以诸土官明知大义,忠君爱国为理由,将所贡稻米,以市价的七成到一半,直接就地销售。 一方面回收他们手里的铜钱。 另外一方面,让他们失去种稻米的动力。 按照吕嘉问介绍的官家部署来看。 一旦,土官们种的甘蔗,卖上钱了,他们就会发现,种甘蔗的利润是稻米的两倍以上。 这样一来,他们只需要种甘蔗,就可以获得超过种植水稻两倍以上的收益。 而甘蔗比水稻好伺候多了。 可以用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赚更多的钱。 如此,三五年后,诸州将不再种植水稻。 他们只要种好甘蔗,就可以直接拿钱,在右江经略安抚使司衙门的官仓买到便宜的稻米。 如此,一套组合拳打下来。 土官们的命脉,就完全系于大宋之手。 他们羁縻也好,圈地自萌也罢。 都将完全成为大宋的形状。 而且,他们赚了钱,肯定得买大宋的商品。 富裕起来的土官,肯定得学学汴京的享受方式。 园林要不要来一套? 蜀锦是不是得买一点? 附庸风雅的文房器具,是不是得来一些? 官家更有大恩典在等着他们——每岁自诸州,选忠臣之子,守土良臣之后五十人入汴京武学、太学就读。 而汴京那地方,什么消费水平? 就算是他高遵惠,在汴京城也不敢说,自己的钱就够花了。 光顾一次李师师,就是好几百贯! 哪怕只是随便浅看一回女相扑,也得三五贯! 更不要说,汴京那突破天际的房价了。 反正,高遵惠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后,整个人都傻了。 对那位官家的钦佩之情,更是源源不断,从心中涌现而出。 这些措施,若全部落实下去。 高遵惠感觉,不仅仅从此江北诸州,再也离不开大宋。 他和他的蔗糖大业,也将稳如泰山。 所有土官,都会乖乖给他种甘蔗。 日进斗金,不在话下。 他高遵惠搞不好,还将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富裕的外戚。 可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了。 他去那里找人给他盯着榨糖作坊?又怎么把蔗糖从这交趾江北之地,运去扬州、杭州、汴京等地售卖呢? 于是,高遵惠就依照旨意拆开了第三个锦囊。 在这个锦囊中,他找到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办法。 以所获交趾罪官、罪将之罪妇、罪婢,典与南下青壮。 与之签契书,以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