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三章 你不仁我不义 (第1/2页)
邦昌、耿南仲主和,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在他们看最关键的问题是皇帝必须巩固皇位,牢牢控制皇权小皇帝皇位不稳,皇权不牢固,只要有个风吹草动,不要说收复河北幽燕了,就连大宋江山都保不住 吴敏、李纲主战,坚持先收复河北和幽燕,再稳定国内在他们看来,大宋利益至上,国祚利益至上,皇帝的利益要服从大宋利益,如果国祚利益都不能保证,皇帝的利益又如何保证?大宋的江山都岌岌可危了,皇帝的皇位还能牢固吗? 两个观点都是正确的,持这种观点的中枢大臣们经过几天的争论,最后互相妥协,拿出了一个策略 从目前形势看,东南老皇帝、汴京小皇帝和西北郓王基本上形成了对峙,有对峙就有平衡,而能否维持这种平衡,关键不在汴京的策略,而是李虎的策略如果李虎忠诚于大宋,忠诚于汴京小皇帝,那么暂时维持这种平衡也可以,三方齐心协力,东南提供钱粮,汴京和西北派出军队,先把金军击败,先把河北幽燕收复但这一仗打下来,李虎的藩镇实力大了,远虑不说,近忧就是李虎可能对汴京施加影响力,继而影响定皇权的归属,也就是说,小皇帝可能因为没有及时稳固自己的皇位而最终失去皇权 主战和主和两派妥协的结果就是先利用李虎的实力,把东南的老皇帝解决了东南现在成了大宋的命脉,东南充足的钱粮显然是宋军收复河北幽燕地保证,所以汴京必须掌控东南,否则收复河北幽燕这句话根本就是胡扯八道 汴京解决东南老皇帝需要时间,而郓王可能乘机控制西北,和汴京形成对抗,这时候汴京就利用金人来威胁李虎放弃王宋金结盟,联手攻打李虎,李虎必定难以招架,严重的是,这一招可能会祸及大宋,动摇大宋地根基李虎既然动太原兵变,可以肯定他不愿意看到大宋分裂崩溃,所以这个威胁绝对有作用 只要李虎放弃郓王,大宋就和他联手收复河北幽燕,并把幽燕,甚至包括太原,都划为李虎的藩镇这个对李虎的诱惑很大,李虎估计很难拒绝 等到大宋稳定了,汴京的小皇帝励精图治,花个两三年时间恢复元气,接下来就可以全力解决李虎这个藩镇的威胁了 二月二十八,宇文虚中北上太原,和李虎具体商议攻打河北幽燕一事 同日汴京小皇帝派出使督请老皇帝返回汴京主持国事 大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三月 三月初一大同急报虎烈军击退金军保住了大同但奉圣州丢失金军因此把云中路和燕山府连为一体反攻难度极大 同日河东、河北宣抚副使刘急报汴京真定府路、定州路两路禁军和虎烈府地虎卫军会合在虎卫军统制岳飞地指挥下收复了真定治府真定城但不幸地是定州即中山和河间府地北部州县在金军地攻击下尽数沦陷 这个消息在汴京引起了震动虽然不少地方丢失了但从整个战局来看宋金两军处于僵持状态不过李虎和折彦直两支大军已经陆续返回大同和太原一线宋军已经具备了由守转攻地实力 汴京的主战呼声越来越高初二日,小皇帝下旨,解除张邦昌宰相一职,转任中太一宫使解除李尚书右丞一职,转任鸿庆宫使 同日,拜徐处仁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出任宰相吴敏为副相李纲为知枢密院事,许翰为同知枢密院事东西两府地长官都是主战派,汴京的小皇帝终于决定收复河北幽燕不过,为了限制主战派的势力,小皇帝又任命唐恪为中书侍,郎耿南仲为门下侍兼尚书左丞,何栗为尚书右丞这三位都是主和派 三月初十,小皇帝听说河北义军纷纷调转矛头,配合官军反攻金军,龙颜大悦,当即下旨赦免河北山东所有叛逆,要求河北山东两地的官府想方设法招抚叛军,只要这些人愿意到河北作战,攻打金军,可以就地整编为禁军,马上进入河北战场作战 十四日,刘再告汴京,岳飞率军攻打定州治府安喜,但因为兵力不够,战败退回刘为此恳求皇帝,向虎烈府求援,请汉王李虎再派援军进入河北作战 刘的恳求被小皇帝和中枢否决 虎烈军实力太强大,一旦他们占据了河北,那对大宋来说,就是一场可怕的灾难不过,现在河北形势非常好,正是收复河北幽燕地机会,不可错失李纲极力建议小皇帝,马上展开攻击,这其中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河北叛军地抗金热情,马上招抚他们,把他们转化为官军,如此既可以迅增加兵力,又可以不费吹灰之 河北叛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