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八十八章 鱼肠飞剑 (第2/5页)
有的需要大小一样,有的需要长短一样,又有的,需要宽窄一样但是长短不一样。因为这些要求,模具制造难度不小。 其中有一组,要求做两种长度和重量一样的剑,一种剑身扁平,一种,剑身滚圆,只此一个问题,就让匠人们难为的不行。 一样长短的模具,好造,一样重的模具,也好造,可,一样长短又一样重的模具,这就难了。 匠人们一起商量了好久,有人提议,先把模具做出来,先把东西铸出来,铸好拿来称称,称完再把模具修一下。 只能如此,匠人们开始拿黄泥和细沙开始湖模具。 模具湖好,烘干,再在模子里铺上一层草木灰,化好的铁水从模具头部,中间,尾部,分三个孔倒进去,铁水灌满,一段时间后,冷却结束,铁件铸好了。 匠人们把所铸铁件拿出,再拿锉刀打磨了一番去掉了毛刺,把铁件修理完毕。 所铸的两根铁件,乃一般长短,一根是扁平形状,一根是圆柱形状。 两根铁件拿称上一称,发现重量相差足足有五钱重。 随后,匠人们把模具数次修改,每次修改之后,都重新铸造了一根样品,在模具修改的第六次之后,匠人们把样品拿称上称了量过后,发现两根铁件重量已经很接近了。 “差不多了吧?”一匠人看了看称星,说着。 “差不多了。”有人凑上来看了称,也附和。 “俺觉还差一点。” “就是,差了点,要不再改改?别误了军师的事儿。” 秤杆称量的精度有其极限,难以精确细微,匠人们最终来找到李孟羲,让李孟羲决定要不要继续修改。 李孟羲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匠人们一找过来,他意识到高精度的模具制造之难。 想了想,李孟羲给匠人们出了主意,“这样,你们找根棍,中间支起,铁件放两头,看哪边往下沉就是哪边重。” 此是天平法,天平可以比较出精微到数克的重量差别,而秤杆,难以如此精确。 匠人们回去,依法试之,果然,看着差不多轻重的两根铁件,放木棍上一试,重的那根总是下坠。 随之,匠人们拿锉刀把重的那根铁件打磨了数番,终于把多的那点重量减下来了。 在匠人们把铁件打磨完毕的同时,另一边,李孟羲已把天平制造相关给记录了下来。 每每,想探究一项技术的时候,总意外的延伸出另外的技术。 此番所延伸出的技术,就是天平。 天平相比秤砣精度稍微高上一些。 数十个匠人忙碌着,又是两个时辰之后,匠人把一百多根飞剑做了出来。 检查过所有成品,认真回想了一下测试流程,“走,”李孟羲对匠人们说道,“咱去试试。” 匠人们欣然相从。 几十个匠人还不够,李孟羲又让人去兵营里调来三百士卒参与测试。 为精确测试,草人不堪使用了。 因,草人无法测试投掷的力度,草人亦无法精确测试出落点,有时,飞剑命中在草人边缘位置时,都看不清到底有没有命中。 为取得精确数据,纸张便派上了用场。 李孟羲令人拿纸画上靶心,再于平地上起一堵黄泥软墙,然后,正式测试开始。 第一组,形状长度完全相同的二十根细剑,十根为铸铁,十根为铜制。 此一组,测试重量对飞剑杀伤性能的影响。 测试开始之前,李孟羲想了想,他觉得人力误差太大,因此应当选用另外的减少误差的方式。 另外的减少误差的方式乃是,找来一架强弩,固定好,把飞剑当成弩箭,射出去。 幸好飞剑的形状非常细长,跟弩箭接近,便于发射,若非如此,就没办法借用强弩。 十五步距离,令士卒以飞剑做失,激发强弩。 先是对铁质飞剑进行测试,铁质飞剑连射三十次。测试完毕,统计得命中土墙的次数有十九,命中土墙上贴着的靶纸的次数有五次,靶环数目相加为二十五分。 查看飞剑在土墙上留下的痕迹,飞剑插在黄泥软墙上,入土深度大约一个指节深。 随后,以铜制飞剑进行测试,同样是十五步距离,十支铜制飞剑,每支激发三次,也发射三十次。 三十次测试完毕,命中低矮土墙的次数,为二十二次,命中靶纸次数,为六次,靶环分数想加,为二十七分。 检查铜飞剑入土深度,铜飞剑扎在黄泥中的深度约为半指深。 李孟羲对比了两组数据,他略微感到奇怪。铜制飞剑更沉一点,在泥土墙上留下的痕迹更深一点,这倒好理解。但是,为何从数据来看,沉重的铜飞剑,命中率准确度比铁飞剑要更高。 重量跟精准度能竟然有什么特殊的的关系,李孟羲茫然。 李孟羲更倾向于是误差的关系,因为从数据来看,铜飞剑比铁飞剑的数据也好不了太多。 为验证到底是不是误差,李孟羲再次开启测试。 再次开始的测试,李孟羲准备每组测试三百次,多达三百次测试,应该能大幅度降低误差了。 多达三百次的测试,如果最后三百次测试之后,铜制飞剑的命中率依然比铁质飞剑要高,那么就很明了了,更重的飞剑,的确有精准度的优势。 想法很好,但现实总有意外。 当重新开启了测试,测试到一百多次的时候,强弩坏了,弩弦嘣的一声断裂了。 匠人们查看之后,说是铁剑太糙,把牛筋弦磨断了。 匠人们把所有的飞剑柄端拿锉子给打磨了一遍,以免再次造成弓弩的损坏。 测试不得不停止了。 此时,一个问题横亘面前,用强弩代替人力发力,能大大减少误差,但是强弩耐久不足,连续发射数百次,估计最后弩弦还是得断。而要是中途更换弓弩,两张弓弩力道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又是误差。 另外,一架弓弩,随着不停的激发,力道会逐步下降,这也是误差。 思来想去,李孟羲觉得,应该间次测试,既,第一支发射铁剑,第二支就发射铜剑,这样,就能让弓弩力道下降带来的误差降到最低。 思虑成熟之后,李孟羲令士卒再次对着靶子射击。 每射击一次,检查完入土痕迹,记完命中位置记录有无中靶,然后,再换另一种材质的剑。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繁琐缓慢的测试着。 良久之后,当测试至三百次,铁剑与铜剑各试了一百五十次之时,李孟羲查看所收集的数据。 把三百个数据通体看了一遍,再一综合统计,发现,一百五十次测试,铁剑命中次数为二十九次,而铜剑,命中次数多达五十二次。 再看命中的质量,铁剑的二十九次命中中,平均命中分数大概是二环不到,而铜剑的平均在三至四环。 数据对比很明显了,不是误差,铜剑竟然真的有准确度上的优势。 拿起两根不同材质的飞剑掂量了几下,铜剑手感更沉重,而铁剑轻盈的多。 因为更沉重,所以,铜剑的准确度要比铁剑高上一节,但,这是为什么?李孟羲皱眉把手中的细长剑器翻来覆去的看,他想不明白。 丢下剑器,李孟羲拿出纸笔,认真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