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五十章 水陆并进战术 (第3/4页)
幸好张飞使唤惯了牛熟知牛的脾性,把这个很蠢的战术给驳斥了。 既然牛用不了,那肯定,马,骡子也更用不了。 畜力用不了,那就没有别的动力了,除非,加上动力,比如,电动机。 李孟羲若有所思,电动机该怎么做来的,似乎是两个半环形的磁铁和线圈,呜呜的转。可,电动机纵是有了,电呢?难。 给刀车增加动力的方法,已行不通。剩下的,只能是设法破坏刀车了。 刀车是木制,所以破坏刀车的方法有,火攻法,丢火罐焚烧敌方刀车,或者可以拿斧头去把对方刀车砍坏。 前面,投掷武器加入了火罐,为破甲,攻桥的士卒的兵器最好是锤斧二器,正好,现在又有破坏刀车的需要,没有什么比斧头锤子砍车更犀利的存在了。 反之,若要防火防砍,刀车应该湖上一点湿泥,且最好蒙上一层铁皮。 再考虑到,真正作战之时,临时去赶制带有棘轮握把还蒙有铁皮的刀车,时间不够,解决方法有二,一是将棘轮和刀车车体拆分掉,平日里拉着走,全军只需刀车一辆,就足以在争桥作战之时发挥大用。 要是觉得浪费运力,那就可以用【仓鼠战法】,刀车不必随军携带,可以在半路上伐了木头把车轴车体加工好,就丢在路边。等前边遇桥的时候,直接快马加鞭把车再运到前线。 刀车的整个车体全都可以用木头做,独蒙车铁皮没办法临时加工,没办法临时加工的铁皮,可以随军携带上几张,几张铁皮并不怎么拖累运力。 要是为尽可能提高物资的通用性,可把铁皮做成块状装甲,确切的说,可以把铁皮做成铁皮盾牌。这样,军备不足之时,铁皮盾可以发给士卒作战,需要加强刀车防御时,盾牌就一块块钉在刀车上。 再考虑到形状问题,方形的盾牌更容易拼凑,圆盾则容易有死角,所以,铁皮盾牌最好是方盾。再考虑到,穹形结构扛重击能力比较强,所以方盾最好是有大弧度的形状,就比如罗马大盾那样。 桥面攻守战的所有过程,至此推演完毕。 守桥作战之最佳战术,乃是守方以刀车陈列在桥面中间,或者陈列在桥四分之一位置,陈列中间,为均势,陈列四分之一,是杀伤之势,敌军士卒近我河岸,弓弩杀伤效率将可达最大。 于攻桥,攻桥最佳战术,乃是以刀车为先锋,士卒推刀车前驱。刀车一可推进,二可在桥头守军有壕沟枪阵时,刀车为填壕突阵的不二之选。 桥面作战,攻守双方最佳兵力配置为,岸上以弓弩为重,桥面之上的厮杀,最佳配备为重甲之士一手持盾,一手持斧\/锤\/凿,斧锤凿用于破甲,亦用于破坏敌军刀车。 桥面狭窄,兵力难以展开,前排厮杀只是少数,而双方后堵阵列漫长,故,后排可用标枪、火罐、渔网、石灰等物抛掷杀敌。 便于投掷的火罐于平日无用,多带拖累,故,便有【仓鼠战法】,平日扎营,起窑烧陶,陶器留于路旁不必携带,需用之时,骑兵回赶拾取。 另,树木,柴草,石块,石灰等物,亦可用仓鼠战法囤积于路。 桥面攻守战法,就这些,没了。 总的来讲,守的一方是总体占有着极大优势的,不管如何,攻击的一方很劣势。 最后的讨论,若两方士卒战力等同,攻方去攻桥头有壕沟有瓮城的守方,攻方大抵会死多少人才能攻克桥头堡。 “大抵,五一之数。”关羽沉声说道。 五一之数,是五比一的伤亡比,攻方死伤是守方五倍,这个伤亡比,不比攻城少了。 攻桥战太难了,李孟羲不由挠头。 这时,许久没插话的简雍说了一句,“攻桥头如此艰难,何必强攻?何不攻他处?” 李孟羲跟关羽立刻向简雍看去,“怎讲?”李孟羲问。 简雍上前挪了一点,他伸着手,在画着长桥的的纸张上,在桥两边各虚画了一下,“水路并进,桥上攻,水上也攻。” 李孟羲瞪大了眼,他思路一下打开了。 一直骑盯着桥面不放,没留意到,其实完全可以用船渡水登陆。 水陆并进,或并不需要滩头强登,其实只需要一些船载着一些士兵,在桥上下游向对岸进发,这时,我军进攻的船往哪里靠岸,对方将领就必须在哪里进行防备,而且,我方一只船,假如只载百人,那么,敌军至少得留三百人才能完全防御的住我滩头登陆。 由此,阳谋诞生了,不管我军船上载的是弱兵,还是精兵,不管我方是真要登滩靠岸,还是虚晃一枪,我方船只只要在水上摆出一副要靠岸的架势,只要船停在水上对方就必须万分小心。 船在水上跟人在地上,速度是不同的,人在路上移动,人腿比不过船速,道路曲折,比不过水道笔直,因此,当船队在上下游游荡之时,其占据优势的机动力,将使守方疲于奔命。 岸线漫长,一只载兵百人的船只在河道上忽上忽下,漫长的岸线哪一处都可能成为登陆点,而为完全防备住这一只船这区区一百兵,守方得在漫长的河岸上留十倍的兵力才能确保完全守的住。 水陆并进的攻击战术,于是就有了。假设,攻守双方,皆是三万人,若攻方三万人,全从桥上攻,则,守方三万,全堵在桥头,桥面作战,又是守方大有优势,这因此,桥头三万攻,对桥头三万守,攻方伤亡必大,大可能战败。 桥头之上,同等兵力,攻方绝非守方对手,反过来说,假设攻方在桥头兵力数倍于守方,则就有赢的可能了。 从全局看,双方总兵力都是三万,要想让桥头守兵少,就只能把守方兵力牵制到他处,双方总兵力相同,要想桥头之上攻方兵力多而守方兵力少,就要使得在其他地方,我方要以更少的兵力牵制敌方更多兵力。 这就是,下等驷,对上等驷。陆地之上,天然适合广布兵力,而水面之上,船只筹集不易,船只运载力也有限,水面上的进攻兵力,天然的处于数量劣势。 再者,河道笔直,而陆路曲折,船去迅疾,而陆行缓慢,这就使得,船只的机动能力远大于步卒的调动速度,机动性上的绝对优势就使得,要完全防御住一只船只登陆,守方需要投入十倍乃至更多的兵力。 攻方发船三十只渡河,三十只船,将使上下游数里都化为登陆区域,为防守这数里漫长的区域,哪怕只守关键点,守方最少也有投入上万兵力。而三十只船,一船载百,不过三千兵力而已。 船队乃天然适合作为下等驷牵制敌方兵力的存在。 当战略布局扩展到整个河面之时,攻桥战术就又变了。桥只是一个进攻点,而河面之上,是另一个进攻点,桥上进攻点只能有一个,而河面上的进攻点,可以数里漫长都是。 由此,又引出一个问题,攻桥作战时,桥面进攻是主,还是河面进攻之主,亦或是,都是主攻,再有,河面船只的登陆点,离桥多远算是最佳距离。还有,若为守方,又如何防御敌军的渡河船只。 众人再次热烈商议起来。 “某以为,桥上主攻还是水上主攻,当因地制宜。” “若,桥头有桥头堡,有重兵据守,桥上攻打艰难之时,若此时,恰我方船只众多运兵迅速,又恰对岸地势平坦利于登陆,则当以水上为主攻。” “若,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